2017年石河子大学运动生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脊休克
【答案】脊休克是指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暂时丧失一切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反射消失,肌紧张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不能发汗;大小便潴留。
2. 应激
【答案】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3. 身体成分
【答案】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这些成分的重量总和即为体重。根据人体各组成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脂肪重和去脂体重,脂肪重也称体脂重,去脂体重也称瘦体重,通常用以反映人体肌肉量,体成分常以体脂百分数或去脂体重
4. 对流 来表示
,
【答案】对流是体热借助于空气的流动而散热于体外的一种散热形式。空气流动得越快,带走热量的比率就越大。当外界环境高于体温时,人体也可以通过对流方式,从热环境中得到热量。
5. 载脂蛋白
【答案】载脂蛋白(Apo )是由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体。其中蛋白部分与脂质结合担负在血浆运转脂类的功能。载脂蛋白是构成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在脂蛋白代谢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6. 氧的利用率
【答案】氧的利用率是指动脉血中的氧被组织所利用的比率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由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动静脉氧差算出。如:安静时,动脉血的氧含量每100ml 血约为20ml ,而每100ml 静脉血的氧含量约为14〜15ml ,动静脉血氧差为5〜6ml 或50〜60ml/L,
此时氧的利率则动脉血中的氧有
运动时,氧的利用率可増加到肌肉对氧的利用率。
被组织所利用。安静时,氧的利用率约为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提高而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可增高至
7. 最大通气量
【答案】最大通气量是单位时间内所能呼吸的最大气量。它主要取决于胸部的完整结构和呼吸肌的力量、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和肺组织的弹性等因素。正常成年男性的最大通气量一般约为100毫升,女性约为80毫升。
8. 一般性准备活动
【答案】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是指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活动。通常有各种走、跑、跳、投练习、各种徒手操或持轻器械练习、传统项目基本动作、游戏、舞蹈等。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是指其动作的性质和结构与基本教材有关或相近似的练习。主要有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基本功以及掌握该项教材内容所必需的身体素质练习等。
二、简答题
9. 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答案】运动导致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显著增高,在剧烈运动时收缩压可高达190mmHg 甚至更高。不同运动形式动脉血压的舒张压变化情况不同。
(1)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的变化相对较小,甚至可能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动力性运动导致心脏收缩增强,血流速度加快,使血压增高,但同时运动时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使外周血管扩张,加之肌肉收缩的推挤加快静脉回流,使动静脉压力差增加,促进了动脉血外流,使得外周阻力相对下降,以上升压和降压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舒张压变化幅度较小。
(2)静力性运动时由于憋气使胸腔压力增大,后负荷增高,搏出量有所下降,心室余血量较多,静脉回流阻力亦增加,加之肌肉紧张性收缩对外周血管的静力性压迫,外周血流不畅,外周阻力显著増高,结果使收缩压的升高幅度相对较小,而舒张压十分明显的增高,对小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程度增加,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因此,在大强度静力性运动时因外周阻力过大易发生小血管的破裂,故尽量减少进行大强度静力性运动。
10.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有哪些?
【答案】甲状旁腺一般有上下两对,位于甲状腺左右叶的背面。腺表面包有薄层结组织被膜,腺细胞排列成索团状,其间富含有孔毛细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还可见散在脂肪细胞,并随年龄增长而増多。甲状旁腺有以下内分泌功能:
(1)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动员骨进入血液来实现,因此可升高血钙。运动中,血钙保持一定浓度对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的兴奋性非常必要。
(2)对肾的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尿磷増加。
(3)促进维生素D3转化成它的活性形式,而后者对钙在肠内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11.简述小脑的机能。
【答案】(1)小脑是控制和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肌紧张、控制身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2)小脑在结构上不仅与前庭神经核有往返纤维联系,还与脊髓、视听传入信息及大脑皮质构成突触联系。
(3)小脑损伤时,机体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出现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运动的稳定性。不仅表现出共济失调性震颤,还使运动学习的编程受到很大影响。
1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1)血浆渗透压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是指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值约为300mmol/L。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即: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①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和Cl -, 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数量少,所产生的渗透压小,在血浆蛋白中,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
13.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答案】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有:
(1)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在神经通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给予电流刺激,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上记录诱发电位,
然后根据计算出神经的传导速度(其中v 为神经传导速度,单位为t 为两刺激点从刺激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时间差,单位为秒;S 为两刺激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2)利用肌电评定神经和肌肉的机能状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电幅值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肌肉在持续的工作过程中,先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发生疲劳,为了维持工作,必须动员其他新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运动单位数量的增加,使积分肌电増加。肌肉持续工作至疲劳时,肌电的频谱左移,即平均功率频率降低。肌肉工作的负荷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越大,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心频率的减小越明显。
(3)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进行收缩时,其积分肌电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的张力越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