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与土壤

【答案】土地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壤是指土地综合体中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农业土地更是如此,但是,它不能等同十土地而代替土地。

2. "RS"

【答案】英文RemoteSensing 的缩写,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3. 土地统计与土地登记

【答案】(1)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2)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土地权利登记简称土地登记,是确立土地权利的法律依据。世界主要有三种登记制度: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和托伦斯登记制。我国采用的登记制度是权利登记制。

4.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二、简述题

5. 简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1)地租的产生

对于各种不同的地租,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

①级差地租的产生

土地质量等级的不同,即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距离市场位置的优劣,以及在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引起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这是级差地租形成和产生的自然条件或自然基础。土地面积有限所引起的土地经营垄断的存在。这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的直接原因。

②绝对地租的产生

产品按照相当于它的价值的价格而不是相当于它的生产价格出售,那么产品的价值和它的生产价格之间将形成一个差额,这就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乃是农业中的上述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③垄断地租的产生

这种形态的地租一般产生于具有特别优越自然条件的地块上。如在这种地块上能够得到某种

,且这种土地和它的产品数量义有限制,经营这种土地的人便可以按照名贵产品(水果、茶叶等)

一种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价值的垄断价格来出售其产品。与一般市场价格不同,这种垄断价格小由产品的生产价格或价值决定,而“只由购买者的购买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垄断价格超过价值的部分便是垄断的超额利润,由其构成的地租便是垄断地租。

(2)地租的作用

①地租作为一种使用土地的价格,具有调节生产,调节工农业用地结构以及工业内部、农业内部、城市各行各业用地的结构和比例的作用。

某一地段、某一用途的土地地租高了以后,就会限制该种用途、该块地段的土地需求。而某一地段、某一用途的土地地租低了以后,就会扩大对该块土地、该种用途的土地需求,从而促使一种土地用途向另一种土地用途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②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使用土地需付地租,地租成为企业留利部分的扣除,这样地租的数量和企业用地规模与企业自身的物质利益挂钩,以促进‘切用地单位节约使用土地。

应用地租杠杆促进土地的节约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以克服取消地租和实行无偿使用土地给用地单位带来的多争地、多占地的负面效应,使多占用土地成为用地单位所无法承受的巨大的经济压力。

③地租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生产条件分配的好坏,对于企业来说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占用的土地位置较好,其利润额较不占有较好位置土地的企业为多,因此通过收取地租,将劳力以外的差别因素带来的物质利益上的差异消除,从而有利于改善收入和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二者利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地引导和调动社会上的多种积极因素。

6. 何谓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答案】(1)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方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

(2)土地统计管理的内容

土地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和土地质量统计管理。

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调查统计,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据以量算各类用地面积,经汇总取得以行政区划(省、市、县、乡等)为单位,按土地使用单位、用地类型为序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资料,并为各土地使用单位建立土地台账和土地档案。

土地质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分类和土地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质量的分类统计,为土地管理提供土地质量数据。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有关成果均反映在相应的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评价图上。最后按照土地质量等级进行不同等级土地分类统计。

7. 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和评价类型是什么?

【答案】(1)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对土地的综合属性进行评价,以此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的程度。即就是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2)土地评价的类型

①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如城乡居民点用地评价、交通运输用地评价、旅游用地和自然保护区评价等)。

②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③按评价因素,可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两者均属土地质量评价,区别在于所用评价因素(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不同而已;

土地自然评价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力评价两种。前者又包括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后者包括当前生产能力评价和潜在生产能力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分为农业经济评价、综合经济评价,资源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8. 简述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答案】(1)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学包括为完成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等项内容。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土地资源管理必须具备特定的基础条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条件具体包括土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方面的资料,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体系

①全国土地资源按行政区划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地域范围。这些地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