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土地资源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经济管理
【答案】土地经济管理就是运用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保护土地,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土地经济管理大致包括下列三方面主要内容:
①土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②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③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2. 地租
【答案】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地租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可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可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及经济地租。
3.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4. 土地与土壤
【答案】土地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壤是指土地综合体中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农业土地更是如此,但是,它不能等同十土地而代替土地。
二、简述题
5. 简述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答案】(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作为资源,土地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提高其生产率。但人类却绝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增加土地的面积。
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虽然历经多次地土地是自然产物,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
质变化(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风雨的侵蚀以及人力的搬动等)而改变了土地的形态,但其总面积始终未变。
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性表现为土地沃度的不同等级。可以认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土地,土地沃度差异性说明土地具有异质性。土地沃度及其利用方式取决十土地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也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④土地利用可更新性
土地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一般来讲,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但是必须处理好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保持土地中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使土地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三维(长、宽、高)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只能在其所处地位内加以利用。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两重性,它表现在土地既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土地关系的客体。土地既是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土地也是巨大的社会资产。土地可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土地属于资产性资源,又是资源性资产。
(3)土地的功能
①养育功能
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农业用地就体现土地养育功能,人类社会对农业用地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养育功能的需求。
②承载功能
土地在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等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础发生作用,是人类修建的一切建筑物(住宅、厂房等)和构筑物(交通设施、工程管道等)的载体,为人类提
供居住、休息、娱乐、工业生产的场所。居民点及交通、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土地的承载功能具体体现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等。
③仓储功能
矿产资源主要来自地壳,是地壳中具有开采价值的物质,如铜、铁、石油、煤、天然气等。这些矿产资源均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其仓库。富含矿产资源的土地,即工矿地,不仅为矿产资源提供仓储场所,而且也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以及矿产资源开采完毕以后的复垦利用建立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各类地上、地下工矿用地就是体现土地的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
景观意义上的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风景旅游地就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既没有在物质上利用土地,也没有在消耗意义上利用土地。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风景旅游用地,自然保护区用地就是发挥土地景观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
6. 农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和方法是什么?
【答案】(1)农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工作准备→资料整理→外业调查→土地分等→面积量算→图件编绘→报告编写→成果验收。
在农地分等中具体包括:计算指定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理论产量)、计算不同质量土地的标准粮产出量总和、以土地利用系数将土地生产潜力修正到现实利用水平、以土地经济系数加以订正,最终反映不同质量和经济条件的土地收益水平。
(2)农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农地质量评价就是农地分等定级。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采用三图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力求不划破行政区界。评价因素包括农地质量、劳动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三方面有关因子。因素权重采用特尔菲法确定。
具体来讲在进行农用地分等时,采取逐步修正的方法,对农用地的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进行农用地定级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因素法、样地法和修正法三种。而且农用地的定级因素都需要采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中的一种进行检验和确定。
7. 我国在土地管理中应如何运用生态规律?
【答案】(1)生态规律主要包的内容
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规律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②生态演替规律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有顺序、有规律、有方向和可以预见的过程。
③生态系统循环和再生规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