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大学税收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答案】综合个人所得税制也称为一般所得税制, 是指对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综合征税的一种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总体负担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原则, 一般适用累进税率征收。由于汇总了纳税人各方面的所得, 就需要用申报法来征收。这种税制管理难度大, 管理成本高, 需要具备较先进的征管技术, 尤其是需要普遍采用计算机对个人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 也需要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纳税意识。
2. 税收预测
【答案】税收预测, 又称税收收入预测,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要进行税收预测, 就要充分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历史资料, 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和计算, 对未来税收收入的前景做出比较肯定的判断。
二、简答题
3. 税款征收方式有哪几种?
【答案】税款征收方式是税务机关在组织税款入库过程中采取的具体计算征收税款的方法和形式。税款征收方式包括:
(1)查账征收, 这是指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的纳税人, 依据其报送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 计算应纳税款, 填写缴款书或完税凭证, 由纳税人到银行划解税款的征收方式。
(2)查定征收, 这是指税务机关对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但能控制其材料、产量或进销货物的纳税单位和个人, 根据纳税户正常条件下的生产能力, 对其生产的应税产品确定产量、销售额并据以核算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
(3)查验征收, 这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应税商品、产品, 通过查验数量, 按市场一般销售单价计算其销售收入, 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
(4)定期定额征收, 这是指对某些营业额、利润额不能准确计算的小型个体工商业户, 采取自报评议, 由税务机关定期确定营业额和所得额附征率, 多税种合并征收的一种征收方式。
(5)代扣代缴、代收代缴, 代扣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 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法定义务人负责对纳税人应纳的税款进行代扣代缴的方式; 代收代缴是指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借助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其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这两种征收方式适用于税
源零星分散、不易控管的纳税人。
(6)委托代征, 委托代征是受委托的有关单位按照税务机关核发的代征证书的要求, 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一些零星税款的方式。
(7)邮寄申报纳税,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有能力按期纳税, 但采用其他方式纳税又不方便的纳税人。
(8)自行申报, 指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 自行计税、自行填写缴款书、自行按期到银行缴纳税款的一种纳税方式。
4. 简述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答案】风险管理, 是指各经济单位将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 对风险后果进行妥善处理, 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程序方法。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
(1)税收流失风险管理, 是指税务机关依托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风险管理对象进行预警, 并根据其风险程度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应对和处置以及绩效评估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
①确立税收风险指标;
②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
③依托计算机搭建的税收风险预警管理平台, 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归类、排序和预警;
④实施税收风险预警处置和评价修正
(2)税收执法风险管理, 是指通过一定的风险预测、评估和预等机制, 有效地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 减少执法风险, 达到教育、监督、预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效果的过程。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
①登记环节漏征漏管;
②结算环节漏结漏算;
③征收环节跑冒滴漏;
④稽查环节漏稽漏查;
⑤程序环节越位缺位。
5. 说明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案】现代西方税收原则, 又称20世纪以来的税收原则, 即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稳定原则。
(1)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 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①公平包括两层含义: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a. 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 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 税收不应是有差别的,
b. 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 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②要使税收既要做到横向公平, 又保证纵向公平,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是否公平。对此, 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主张:
a. 收益原则, 纳税人纳多少税应根据各个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的多少来确定。这条原则只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 而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b. 支付能力原则, 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对如何测度纳税能力, 主要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两大派观点。
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 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 机体分为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几种尺度。
(2)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小, 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税给社会带来的非税款负担包括:税收的超额负担;称征纳费用。税收的效率也因此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即税收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 是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超额负担越小, 税收的经济效率就越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 也就是说, 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度”, 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量”。
②税收的行政效率, 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 反之,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低。
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管理支出上力求最小,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税务, 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 以节约征管费用;另一方面, 征税也必须使私人部门的执行费用最少, 这就要求简化税制, 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 同时也可减少纳税人逃税的企图和机会。
(3)稳定原则, 是指在经济发展产生波动时, 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引导经济趋于稳定。稳定原则主要是基于凯恩斯主义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具体来说, 税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经济稳定:
①内在稳定器作用
内在稳定器作用是指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自动发生增减变化, 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它是依靠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 自行发挥作用, 以达到稳定经济的效果。累进所得税制度具有这种自动调节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
②相机决策作用
相机决策作用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 以消除经济波动, 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