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点估计
【答案】点估计:又称定值估计,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2. 假设检验
【答案】假设检验:又称显著性检验,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
3. 敏感性分析
【答案】敏感性分析:分析当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结果是否也发生变化,即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如何。
二、简答题
4. 试述脑认知成像技术中fMRI 的优点和局限性。
【答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采用核磁共振仪来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 通常血氧含量升高说明流入某一组织或大脑功能区域的血流增加,则表现出该组织或者功能区活动处于激活状态。
fMRI 的优点:
①成像受体和其他刺激神经组织的作用物
②对葡萄糖代谢进行直接测量
③没有核磁感受性的人为现象
④可为听觉任务创造安静的环境
⑤在靠近流动性空间处成像
⑥因不存在磁场而易与ERP 及其他测量设备结合
⑦可重复扫描
⑧可进行单被试分析
⑨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⑩单一试验设计
⑪评估血动力反应,分离刺激与任务
fMRI 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空间局限性
某些空间上的局限性限制了 fMRI 所能测量的内容,例如,fMRI 的空间分辨率虽然可以达到1毫米3, 但在进行功能性研究时却通常要设定在3毫米3, 这种空间分辨率上的限制所造成的影响
是,某些结构中的激活可能被错误定位或完全漏掉。
(2)人为激活现象
人为激活指的是那些并非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导致的激活,它可能是由一些预料不到的来源所致。例如,一项研究中得到了与对颞极的电刺激的期待有关的显著PET 激活,然而后来研究者才发现这个短暂的激活实际是位于下颂,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被试预料到了电刺激而咬紧了牙关,诸如此类事先难以预料的因素均可能对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3)时间分辨率的限制
由于对神经事件的血动力反应存在着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这使_也具有其自身的时间限制,例如,血流量的变化通常要在神经事件结束后的数秒才能达到高峰,这便影响到_在某些研究应用中的时间精度。
5. 对下列变量进行测量属于哪种层次(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
英语成绩 智力 态度 人格 性别 宗教信仰 体重 学习速度 自尊
【答案】根据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比率测量的定义和特征,得出:
(1)定名测量,反映性质和类别,因而人格、性别、宗教、信仰反映的即是定名测量; (2)定序测量,反映等级、位次、大小及相对数量,因而态度、自尊即属于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是具有相等单位的连续变量,英语成绩、智力属于定距测量;
(4)比率测量,具有绝对零点和相等单位的连续变量,体重和学习速度属于比率测量。
6. 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答案】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如下:
(1)总体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同Z 检验和t 检验一样要,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2)变异的相互独立性。总变异可以分解成几个不同来源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变异的来源在意义上必须明确,而且彼此要相互独立。
(3)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要一致。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无显著差异,这是方差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假定。这一假定若不能满足,原则上是不能进行方差分析的。
7.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有何表现?
【答案】(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心理与教育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活动。研究对象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可能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而是做出掩饰甚至谎报,如果对被试的反应不做鉴别区分就处理分析研究结果,就可能使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受到破坏。
②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在涉及研究对象社会性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被试往往出于社会比较的考虑,按照社会赞许的行为标准进行反应,而不是
按照真实行为进行表现。这种社会赞许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结果,造成研究的误差。
③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变量多且复杂,这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 ④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道德、习俗、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
⑤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解释和预测的误差。
⑥人的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二是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科学的理论或规律大多是针对大量的被试建立起来的,具有统计规律性,有时可能并不适用于个体。
⑦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二者都是社会人;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做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从研究过程的社会背景来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相比,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更易受到也更常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介入的情况下要保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①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或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使是出于科学研究需要,也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可违背伦理性原则。要解决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矛盾,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精心的实验设计方法。
②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③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例如,通过多种实验或准实验设计、统计控制法等,已经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研究分析的精确性有所提高。此外,由于引入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得到很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