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税收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答案】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是税务机关对未按规定限期履行税款缴纳等法定义务的税收管理相对人依法采取的强制性收缴措施。其目的是确保国家利益, 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正常安排使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 逾期仍未缴纳的, 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2. 税收的公平原则
【答案】税收公平原则是指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 即国家征税要使每个纳税
“公平”包括横向公人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 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的原则。
平和纵向公平两重含义。横向公平要求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纵向公平要求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关于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是否公平, 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主张: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二、简答题
3. 简述现代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答案】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 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的机制, 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 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现代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主要表现在:
(1)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税收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所得税制的累进税率的内在稳定控制和社会保障税的“蓄水池”效果。
①在所得税制的累进税率的设计上。当经济繁荣阶段, 国民收入増加, 税收收入也随之増加, 且累进税率造成税收的增加幅度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幅度, 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过分扩张;当经济衰退时, 国民收入减少, 税收也随之减少, 且累进税率造成税收减少的幅度大于国民收入减少的幅度, 从而抑制经济的进一步下滑。
②在社会保障税方面, 因为在经济繁荣时社会保障税收入的増长会超过支出的增长, 可以积累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在经济衰退时, 支出的增长会超过收入的增长, 这时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基金弥补支出增长带来的资金缺口。这样, 社会保障税就具有了类似“蓄水池”的功能, 由此发挥自动稳定器来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
(2)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支出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支出, 是指政府为维持居民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福利性支
出。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 就会有一大批居民享有失业救济金和低保收入, 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至于猛然下降;当经济繁荣来临时, 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 政府就可以停止失业救济和低保支出, 从而可以抑制总需求的过旺。
(3)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以政府财政补贴这一政府转移支付形式, 保证农民和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在经济繁荣阶段, 对农产品的需求増加, 农产品价格上升, 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方案, 抛售库存的农产品, 吸收货币, 平抑农产品价格, 以减少农民和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而在经济萧条阶段, 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 农产品价格下降, 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方案, 增加政府采购农产品的数量, 向农民和农场主支付货币或价格补贴, 増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4)个人和企业储蓄的自动变化。由于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而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所以, 在经济恢复及繁荣阶段, 随着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增加, 他们的储蓄増长的幅度会更大而消费需求增加得较少;相反, 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 随着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 他们的储蓄也会减少得更多而消费减少得较少。
4. 试述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答案】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1)平等原则, 是指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 向国家缴纳税收;
(2)确实原则, 是指课税必须明确决定, 不可含混不清, 征税者不可肆意征收;
(3)便利原则, 是指征纳手续应当从简, 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
(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是指在征税过程中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 亦即将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花费的费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亚当•斯密作为把课税原则首先明确化、系统化的第一人, 其税收原则理论不仅成为当时西方各国制定税收制度与规范的理论指导, 而且对后世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简述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变化及其政策意义。
【答案】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 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
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的产品或劳务。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1)増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 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的, 而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这样, 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用Z 表示社会总资源, X 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 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 则Z=X+Y。从图可知, 资源配置存在各种比例的组合[]。
①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 点, 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 点, 此时, 便达成了一
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 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 点上均可获得满足。
②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 点, 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 点或C 点上, 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 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 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 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图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2)増加公共产品的政策意义:
①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通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克服市场经济缺陷, 实现社会供需平衡经济稳定。
②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满足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③在财政实践中, 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这种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经济危机, 减少市场经济动荡, 实现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6. 目前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潮流是什么?发达国家是否有采用新的主体税种或实行新的税制模式的可能性?
【答案】(1)目前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潮流是“简化税制, 扩大税基, 降低税率, 提高效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趋向存在差异:
①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趋向:
a. 减少了税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b. 以减税为中心, 将税收调节重点由需求转向供给;
c. 注重发挥流转税的作用。
②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趋向:
a. 间接税仍是重要的改革领域;
b. 所得税比重有所下降。
(2)发达国家暂无采用新的主体税种或实行新的税制模式的可能性。原因在于:
在西方发达国家, 税法的根本性变化需要经过复杂的修改程序, 对设想中的税制新模式(如单一所得税、支出消费税)实行效果也没有确定的说法, 因此,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发达国家要普遍推行除所得税和流转税以外的新主体税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