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之世界经济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分工

【答案】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它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2. 金融创新

【答案】金融创新是使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变革的新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的创造活动。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把金融创新划分为需求引导型、供给促进型和规避管理型三类。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技术的革命,其发展不仅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对全球金融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特里芬两难

【答案】“特里芬两难”是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二、简答题

4.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前景如何?

【答案】(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缔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目的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平等竞争,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解决贸易争端以及促进三边、区域性和多边合作。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有:①减免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②确定原产地规则;③取消投资障碍;④农业方面,美墨农场主可以自由地向对方出售农产品,但在15年内要受到数量限制,而加、墨之间将单独订立农业贸易协议;⑤金融和服务业。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前景

运行了近10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进展,但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批评之声始终未曾停歇。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上。美国抱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本国企业处在同拉美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不公平竞争之中,导致国内失业增加,加剧了美

国就业压力。美、加对墨西哥投资的增加,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大压低了墨西哥工人的工资水平。贫富差距拉大是另一个争议焦点。美、加、墨三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悬殊,但要实行同等程度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这就意味着墨西哥是在同美、加进行着一种不公平竞争。相对落后和缺乏竞争力的墨西哥立即向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敞开大门,实行自由贸易,并在条件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开展竞争,势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具体表现为社会生活水平降低和贫困增加。墨西哥脆弱的金融市场也无法承受与美、加同等的金融自由开放程度。由此可以判断,北美自由贸易区必将还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发展历程。

5. 如何看待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

【答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25〜1926年度国民收入比1920年增加1倍多,为1913年的

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913年的

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探索出的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已经认识到,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说,这是列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对于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新经济政策”应该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并非只是权宜之计。可惜,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却在其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路线中背离了“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措施。

6. 怎样看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和利弊?

【答案】苏联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工业化开始后,随着公有制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和五年计划的推行,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决定。这些决议、决定和条例,虽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制定的,但加强国家集中的计划管理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从而逐渐形成和加强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

苏联的上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①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苏联不能不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每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不能不以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考虑加速发展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不能不加强中央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管理;②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上认识不清,犯有急性病,不顾生产力状况强制性地改变生产关系,过早地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企图超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阶段,径直地跨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25年工业总产值比1921年增长2.9倍,为1913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物质文

(2)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

应该肯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带来的经济生活的高度国家化,资产的高度国有化,管理权限的集中化,管理方法的行政化,资源配置的调拨化,产品分配的无偿化,收入分配的平均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三、论述题

7.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结构变化情况如何?

【答案】(1)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战后,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就是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还要快。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2)战后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情况

战后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②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特点是:a. 国际贸易格局已从过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但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b. 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増长最快的是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相对缩减;c.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d. 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e. 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③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 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b. 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c.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d. 军火贸易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