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州大学世界经济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货币体系

【答案】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演变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其中,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惯例与做法是基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传统做法与惯例的法律反映,而国际货币机构则是一种协调与监督。

2. APEC

【答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 。

3. 纵向跨国并购

【答案】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方是原材料供应者,另一方是生产成品购买者。

二、简答题

4. 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答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①国有企业的私有化;②放松商品价格管制;③金融自由化;④产业结构的调整;⑤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实行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同时,还应做好: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继续放松管制、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制定更加完善的市场行为规则,促进经济政策与制度安排的透明化、健全化、规范化,并避免过于仓促的自由化改革;在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内需,促进内部资本积累,减少对外部市场和资金的依赖性,等等。

(3)除了上述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的调整外,还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对策:①充分认识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被动性,协调好开放的步骤和速度;②增强国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③积极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5. 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答案】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过程由于战后科技革命而大大加速,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

(2)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值得提出的是: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动脉,被马克思称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②作为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商业,在战后兴起了超级市场、商业街、连锁商店、邮购商店、自动售货机等更加方便居民购物的新的商品销售方式,日益排挤百货商店这种比较传统的商业形式;③科研、信息、咨询、设计等行业,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等等。

6. 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①工业烟尘与粉尘;②工业废气;③机动车尾气。

(2)臭氧层破坏

自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出氯氟烃化合物(CFC )即氟里昂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里昂已达2000万吨,使臭氧层遭到极大的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受到紫外线的直接威胁。

(3)酸雨

酸雨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空中死神”。它使土壤酸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建筑物受到腐蚀、人类健康受到危害。

(3)垃圾

由于垃圾的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垃圾已经成努困扰人类社会的世界性难题,全球几乎所有韵城市都受到垃圾污染的困扰。

(5)地球变暖。

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里昂等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即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大气浓度升高,吸收热量增多,致使气温上升,地球变暖。

三、论述题

7. 试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答案】(1)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种历史趋势,给后进的中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历史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更加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为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更加宽广的外部空间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②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贸易、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从而是国际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国在国际竞争的一些领域和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总体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劣势。中国的劣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既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国家,面临着既要加速经济发展又要加速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是人口过多和人口总体素质低下的国家,面临着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大力提高人口质量的双重艰巨任务。同时存在着这样多的压力和任务,这在世界其他大国中是少有的或并不严重的。

(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

上述那些问题的同时存在,使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比其他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増强自主创新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增强主权意识,更新主权观念,构筑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具体来说:①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⑤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