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之世界经济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里芬两难

【答案】“特里芬两难”是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2. 贸易创造效应

【答案】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一国看,以扩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低效率生产;从同盟整体看,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的地方,同盟内部的生产要素可以重新配置,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自由贸易区

【答案】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是指在自由贸易区中,各缔约方彼此之间达成协议,取消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但是各成员仍具有对非成员国贸易政策的自主权,即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以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根据原关贸总协定第24条的规定:自由贸易区相当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区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关税区内的产品的贸易,已实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理论上的自由贸易区将实现“两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简答题

4. 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

【答案】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形势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经济形势糟糕,那叶利钦时期的经济形势比戈尔巴乔夫时期更糟。俄罗斯自1992年初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直到1998年的6年间,除1997年经济略有回升外,经济一直大幅度下滑,并与脱缰般的恶性通货膨胀相伴。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

用手中特权产生的。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5.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走向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2)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

(3)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日益加大,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上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朝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扩展和深化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的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

6. 如何看待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

【答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25〜1926年度国民收入比1920年增加1倍多,为1913年的

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913年的

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探索出的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已经认识到,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说,这是列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对于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新经济政策”应该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并非只是权宜之计。可惜,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却在其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路线中背离了“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措施。

1925年工业总产值比1921年增长2.9倍,为1913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物质文

三、论述题

7.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结构变化情况如何?

【答案】(1)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战后,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就是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

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还要快。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2)战后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情况

战后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②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特点是:a. 国际贸易格局已从过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但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b. 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増长最快的是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相对缩减;c.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d. 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e. 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③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 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b. 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c.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d. 军火贸易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