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一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赤字财政政策

【答案】赤字财政政策又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需求,或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公共支出方面,财政政策需要在维持债务性支出和基金性支出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为了扩大经常性支出,政府需要增加国家机关和人员的支出、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及其人员的支出、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人员的支出。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更加注重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资,即建设性支出。在降低税收力一面,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从缩小税基和降低税率两方面着手。所以,财政支出的扩大和税收的减少,既直接弥补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又通过增加民间的收入而间接扩大了消费需求。在财政预算上,财政支出扩大和税收减少,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出现或扩大。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又表现为赤字财政政策。

2. 储蓄

【答案】储蓄是指居民保存因节制或延缓现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值的行为。储蓄在数量上等于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差额,包括手持现金和在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信用机构的存款,还有在金融市场上购买的有价证券等。居民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用作储蓄,一方面是对自身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储蓄是待实现的购买力,是延期的消费基金; 另一方面,也是谋取未来收入的手段,使储蓄成为金融资产。影响居民储蓄水平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若储蓄倾向不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若收入水平不变,储蓄倾向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

3. 国家预算

【答案】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国家预算收入和国家预算支出。国家通过财政机构把各部门上缴的税金、利润等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再通过国家预算支出,有计划地把资金分配到各部门和各地区。国家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发展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一部分用于国防建设、国家行政管理、国家储备和对外援助等。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立法机关审批才能生效。国家预算一旦被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各政权机关以及有关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国家预算活动受预算法制约。

【答案】替代品是指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使消费者可以用其中一种消费品代替另一种消费品来满足自己该需要的两种商品。假定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在维持效用水平小变情况下,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购买,而增加另一种商品的购买,则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5. 粗放型经济增长力式

【答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和低效益。具体表现为:在宏观上,重实物量平衡,轻价值量平衡; 在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 在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经济增长方式。

6. 互补品

【答案】互补品是指必须互相以一定比例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下降)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则称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例如录音机价格上升会使录音机的需求下降,从而使得磁带的需求量下降,录音机和磁带就是互补品。

7. 经济结构

【答案】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区域及其他经济活动领域相互比例关系的总称。通常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生活消费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方面。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白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 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 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 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

8. 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失去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来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的项目、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民族文化传统等等。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离开了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各项社会保障的支出,归根到底是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再分配。

【答案】区际差异(又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一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展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发达与不发达同时并存的空间格局。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区际差异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客观上也存在着区际差异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迅速扩大。区际差异是由国家倾斜式发展战略引起地区结构差异而最终形成的。然而,区际差异首先是有制度成因的,需要依据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系统要求探寻解决区际差异的根本路径。

10.行政手段

【答案】行政手段是指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形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直接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的特点。行政手段的作用往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应侧重在促进市场的形成及克服市场运行的不完全性等方面发挥它的作用。在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行政干预不应损害和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简答题

11.如何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答案】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它包括商品的出口和进口,也包括技术的出口和进口。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1)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增加出口,优化进口

①扩大出口是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基础,应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商品的出口。要努力增产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商品; 处理好内销和外销的关系;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扩大出口渠道; 积极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②必须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对某些必需的消费品,也可以组织适量的进口,但要防止比重过大。要把扩大进口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2)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构建对外贸易强国

①优化出口结构,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大型机电产品、成套设备以及服务产品的出口,努力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要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②逐步改变我国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的现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合理布局,提高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配套能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③提高出目的社会效益。完善劳动、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规范出日企业在安全生产、劳动工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引导出口企业重视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