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5政治学原理(含30%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2. 讨价还价
【答案】“讨价还价”是指谈判者依优先顺序通过交换相互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而求得分歧解决的一种手段。以外交活动为体现的国际互动,无论是双边的还是多边的,是由外交官进行的还是由国家首脑进行的,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其实质都是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
3. 国内流离失所人口
【答案】国内流离失所人口是指因战争、内乱、饥荒而在原籍国流离失所的人。尽管没有离开原来所属的国家,也取得了类似难民的待遇。这些人同难民的相同点在于,他们的离乡背井是因为生命和(或)自由受到威胁,同难民的不同点在于,他们不愿或沛、能跨过国际边界,在法律上,他们仍处于他们自己政府的主权之下,尽管这样的政府不能或不愿保护他们。
4. 寻求庇护者
【答案】寻求庇护者是指那些离开原籍国,向其他国家提出难民申请,而相关政府或是联合国难民署尚未就其申请作出决定的人。这些人的绝大多数居留在欧美工业化国家。
5. 自由制度主义
【答案】自由制度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依赖模型。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主要代表人物是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6. 经济安全
【答案】经济安全是就国家的经济生活状态而言的。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比较一般的认识,即经济安全就是:①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②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③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7. 缔造和平
【答案】缔造和平是联合国的强制性行动的一个特定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运用强制性措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惩罚侵咯者,解决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的内战问题,藉此促进全球秩序的建立。
8. 格劳秀斯主义
【答案】格劳秀斯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规则与制度的限制。在格劳秀斯主义看来,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经济与社会交往。
9.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10.第三方
【答案】第三方是指在多边外交中以非当事方的身份参与其中积极活动的角色。“第三方”是一种重要形式。在解决中东问题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国家的首脑和外交代表曾作为“第三方”参与巴以之间的谈判。克林顿在这中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也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外交斡旋。联合国秘书长就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行冲突调解。近年来,欧盟的代表在解决巴尔干问题和中东问题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势。
二、简答题
11.怎样界定安全的基本概念?
【答案】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价值。
(1)“安全”概念的由来
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安全”的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为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对外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安全概念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安全”成了一个常见的词汇。
(2)“安全”概念的界定
①关于“安全”概念的多种界定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J 嗅。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造成界定不一的原因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
a. 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小安全状态与间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
b. 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③对“安全”概念的一般界定
一般来说,人们在遇到危险或感到有威胁时,才会想到安全问题。所以,安全概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威胁”和“危险”相关联。“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所以,“安全”概念可表述为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12.谈一谈你对中西文明互动关系的认识。
【答案】(1)文明是一个综合概念,指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合力。这种文明发展的总体模式不依每一个具体行为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与社会行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