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5政治学原理(含30%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日常决策与危机决策

【答案】①“日常决策”是指决策机关通过标准的决策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决策。国家的绝大多数对外决策是属于这种类型。参与这种决策的政府机构可能存在意见冲突,它们通常是按照日常的决策程序进行讨价还价,最终作出决定。②“危机决策”,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这种决策关系重大,但并小常见。危机决策的特点是:a. 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 b. 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决策; c. 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作出决定。

2. 军控和裁军

【答案】在消除核武器的问题上,有“军控”和“裁军”两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这两个词常常连在一起用,表述为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指更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 而裁军则是指消除军备。在汉语里,“栽军”通常是指裁减军备,而在英语中,减少军各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当然,英语的表述也有“全面彻底裁军”(general and complete disarmament)的说法,似乎又表明单讲disarmament 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就具体条约而言,完全禁比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比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包括减少军备)的条约,则都算是军控条约。总之,这两个概念有区别的一面,亦有关联的一而。由于军控与裁军两个概念常常连用,因此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太严格的区分。

3.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4. 对外政策行为

【答案】对外政策行为是指国家为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而相互采取的行动就是对外政策行为。国家间缔结联盟,建立或中止外交关系,威胁或实际使用军事力量,实行经济制裁或给予经济优惠,在国际组织中表示赞成或反对等,都是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5. 霸权稳定轮

【答案】霸权稳定论是指主张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代表人物奥根斯基认为,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按照他的观点,在19世纪欧洲持续的和平期间,存在的根本不是权力均衡,而是英国和法国的明显的权力优势。

6. 对内主权

【答案】对内主权是指根布丹的古典界定,即主权是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这些法则的运作,是决定性的。按照传统的解释,这种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说得确切些,即主权者享有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上和制度上的约束。国家享有主权,就意味着国家垄断着有组织的强制性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社会的公共行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绝对的主权者不受任何道德考虑的约束,即主权者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是不公正的。

7. 超国家主义

【答案】超国家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理念。其主要内容:宣称当今社会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不能把国家当做唯一的国际关系权威行为体,主张建立超越国家之间的机构,实现全球层面的联系与沟通。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国家间实力差距缩小,因此有人对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发生质疑;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国家行为体诞生,例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组织机构在全球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如今国际社会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比较薄弱,从而促成了超国家主义的形成。

超国家主义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显著上升; 其提出的理念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认为国家在全球问题的作用发挥有限; 超国家主义的提出也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8. 核禁试

【答案】核禁试是指无核武器的国家要求有核武器的国家禁比进行核武器试验。无核武器国家要求彻底的核裁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核武器国家停止核试验。这一要求实际上自核武器一出现就开始了。1954年,印度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缔结一项禁止核试验国际协议的要求。从1957年开始,全面禁止核试验就成为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议题。然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停止核试验的决议,并没有对核武器国家产生约束力。在核禁试间题上,国际社会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通过。

9. 核威慑

【答案】核威慑是指核国家基于核武器的威力为国家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行为。威慑是指一种通过恐吓和威胁来阻止一个潜在侵略者采取侵略行为的行动战略。而核威慑是指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战略,即把拥有核武器组成的核三位一体作为威慑对方的一种重要手段,往往需要相当数量的核弹。

10.安全困境

【答案】“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小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二、简答题

11.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导致战争? 在什么情况下民族主义最有可能导致战争?

【答案】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密切相关性,促使学者们对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的思考。

(1)民族主义之所以会引发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族利己主义。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会坚持多民族的利益,而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则只坚持自己民族的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一致的时候,民族主义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但是当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就肯定要发生冲突了。当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爆发战争。

(2)民族主义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战争,埃弗拉提出了一系列很值得人们思考的假说。 ①不是独立国家的民族对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在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