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2. 太阳引力远大于地球,为什么日面气体的密度小于地面的大气?
【答案】太阳与地球相比,如果其表面气温相同,太阳的引力较大,表面气体密度就大。但是,实际上太阳表面温度大约6000摄氏度,气体的压强虽然很大,但其密度却很小。
3. 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
【答案】(1)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①社会性
即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干预和影响。
②易变性
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
③开放性
系统本身不能自给自足,依赖于外系统,并受外部的调控。
④目的性
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工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和人类(包括生活和生产活动)三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人类在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主宰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存在。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①水生生态系统
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②陆生生态系统
以陆地土壤或母质等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4. 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火山活动、地震灾害的关系?
【答案】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拼和而成的。全球有6大板块,它们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使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板块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质构造、引起火山活动和地震灾害的重要原囚。
5.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一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一生物群落。
①无机环境包括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 2, H 2O , O 2, N 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②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a. 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
第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 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
第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它们利用的能量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上巨。
b. 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
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c. 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
6. 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
【答案】(1)地磁场的基本特征
固体地球是一个磁性球体,有自身的磁场。根据地磁力线的特征,地球外磁场类似于偶极子磁场,即无限小基本磁铁的特征。但其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而是呈11.5的偏离。地磁极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它逐年发生一定的变化。
(2)地磁场的起源假说
①铁磁体假说
由于地核基本上是由铁磁体(铁和镍)所组成的,地核的这种特有成分及其球状对称的形态是铁磁体假说的基本依据。按照这一假说,地核因其组成而自然成为一个磁化体,由此也就决定了地球具有偶极特征的磁场。但这一假说面临着一个无法解释的困难,即地核内的平均温度远远超过了任一种铁磁性物体的居里点,所有的铁磁性体都将在这一温度下转变成顺磁性体,从而丧失其磁性。因此由于地核的金属成分而自然形成地磁场的可能性是不成立的。
②热电假说
这一假说首先考虑到地磁要素具有快速变化的特点,肯定了地磁场与地壳和地慢无关的推断。从这一点出发,热电假说提出地磁场具有电性。但要形成今天的地磁场,需要约109A 的电流强度。而要在地核中形成电流,必须借助于热电效应,即:由于外核物质的热对流而在边界处产生电流,并进而因此产生磁场。这样热电假说虽然克服了居里点造成的困难,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即这种机制难以形成具有偶极特征的磁场,并且也未能确切地证实这种机制是否能产生足够强大的电流以形成地磁场。
③双圆盘发电机假说
o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