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 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2. 当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何在? 有何危害?
【答案】(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因素包括人类利用导致的生境急剧变化和退化,偶然或故意引进怪异的物种,过度获取动物和植物,污染环境,人类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和林业的工业化,以及其他损害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中物种的活动等。
②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和物种灭绝。
③其他一些人类活动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例如,湿地的动植物种极其丰富,但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淤积,导致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
(2)危害
①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植被被大量破坏,使人类失去宝贵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功能。
②改变碳、氮等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从而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③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
3. 地球科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
【答案】(1)研究对象
地球科学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慢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即地球系统。
(2)研究内容
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几和演变历史,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3)研究任务
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4)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的原因
①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
a. 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的整体概念,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
,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 系的“地球系统”
b. 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系统科学同样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学科间大跨度交叉渗透特征,是当代地球科学进入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标志。
②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的原因
a. 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从而要求其能更深入精确地研究和提供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自身的规律性知识。
b. 人类己经认识到自然灾害不仅是地球大气圈内的物质运动因素所引起,很可能与海一气藕合作用引起的物质一能量交换作用,固体地球的地慢放热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要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以进行综合研究。
4. 自然灾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自然灾害的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
①自然灾害的潜在性和突然性
a. 作为地球系统的一种自发演化过程,灾害在发生之前都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和稳定性。灾害出现之前常常没有可直觉感受的前兆或严格的物理规律可寻,故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
b. 一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灾害往往会迅速地于顷刻间爆发出来,然后又转瞬即逝,表现出较强的突发性,同时也加大了灾害研究的难度。
②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和群发性
a. 相同事件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反复发生,是灾害的又一重要特征。各种灾害成因不同,各有
其自身独特的周期。
b. 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还常常接踵而至或是相伴发生,形成灾害的群发性现象。 ③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多因性
a. 自然灾害的复杂性表现在多方面
第一,灾害的周期性不仅局限在一种时间尺度上,还可以表现出层层嵌套的特异行为。
第二,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灾害的出现。
b. 不仅一种自然营力可以引起多种灾害,同一灾害事件也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使人们对灾害的辨别和防范倍感困难。
5. 流水在地貌发育中的作用如何?
【答案】地表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没有固定的流路,因呈面状而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如果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形态有利于加快径流流速和增多流水,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坡面流水冲刷下来的物质或汇入沟谷与河流,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或在缓坡、坡麓和洼地堆积,成为坡积物。
(2)当坡面流水和细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汇集为线状集流,再进一步汇集成沟谷水流。沟谷流水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比坡面流水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3)沟谷进一步发展,或得到地下水补给,就形成有常流水的河谷,河谷中的常流水就是河流。沟谷流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线状的,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二种。
①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结果使谷底加深。
②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结果是谷坡后退,谷底展宽。
③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结果使谷地伸长。
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在塑造陆地地貌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6. 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某些地壳运动表现为突发的、急剧的形式,例如地震。
(1)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全球尺度上,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部分海底上升为陆地; 地壳下沉使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