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632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活世界
【答案】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①文化是一个资料的储存库,是生活在一起的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②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行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③人格可以理解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之中,并促使个性特征的形成。
2. 失范型自杀
【答案】失范型自杀又称动乱型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松弛所导致的自杀。规范松弛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其结果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发展起来,致使人们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基本状态,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提供生活目的和人生意义,使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大体一致。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力骤减,社会控制的机制大打折扣,个人欲望和实现愿望的手段不再和谐,挫折感的增加和生活意义的丧失,导致一些人通过自杀以寻求解脱,自杀率随之上升。
3. 一般社会学
【答案】一般社会学是指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由于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4. “基本控制的三重体系”
【答案】埃利亚斯“提出基本控制的三重体系”,借以说明知识与长期社会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与衡量一个社会所达到的发展阶段。
①对非人力量及事件(自然力)行使控制的能力——大致等于技术发展;
②对人际关系及事件(社会力)行使控制的能力;
③对作为个人的自己(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行使控制的能力。
这三种控制是彼此依赖地发展的,但它们并不存在平行发展的必然性。比如悖谬的是,第①种能力的发展时常会有碍于第②、③种能力的发展,甚至有时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简答题
5. 简述韦伯有关“价值中立”的思想。
【答案】(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对价值中立的理解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3)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
6. 如何评价齐美尔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齐美尔对资本主义的货币交换关系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他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文化精神”,虽然这一理论在本质上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也应看到他对于资本主义的严肃批判精神。如果我们将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视为对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现象进行的分析,那么,它仍不失为一部杰作。
(2)齐美尔的分析有重大的缺陷,他不是直接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过程进行研究,而是通过货币等文化现象作间接的说明,其论述的中心是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因此他的分析常常是含蓄的、不明确的。
(3)齐美尔由于立场和形式社会学的观点,没有能更深刻揭示这种文化矛盾的历史特征和社
会本质方面的原因,最终把它归结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矛盾,以至有时得出了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客观文化越是发展,人的心灵发展就会越衰退。
(4)齐美尔去世之后,他的大部分著作逐渐被人遗忘。后来在美国却受到了欢迎,齐美尔的若干著作被翻译出版,得到了广泛的宣传。美国社会学家并不是对齐美尔的抽象议论感兴趣,他们对齐美尔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齐美尔对城市、群体变化、社会冲突和社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齐美尔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学界重新受到重视,出版了大量研究齐美尔的著作,齐美尔的声望日隆。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齐美尔没有创造出完整的社会学体系,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研究是有相当深度的。当代西方社会学许多理论观点,都可在齐美尔那里发现最早的阐述,例如符号互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特别是社会冲突理论。
7. 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
【答案】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1)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秩序越来越不被一个简单和呆板的生活领域来事先假定,而是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每件事都只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于是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
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
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机制:在现代社会,体制的理性化主要是在市场和国家机关的范围内。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金钱与权力。为达到有效率的运作,市场以金钱来调节和制约人的行为,国家机关则通过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与权力的制约机制逐渐渗透到其他活动中。人们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沟通的媒介,对待周围的人和物采取像商品一样的态度,只重感性上的取舍,不作深层的反思和讨论。这样,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结果: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三、论述题
8. 试析韦伯、帕森斯和哈贝马斯各自在社会行动理论上的基本观点,并分析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答案】(1)韦伯的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就是“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动机”,即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