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32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迪厄

【答案】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 机械团结

【答案】机械团结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3. 结构丛

【答案】结构丛是社会系统的制度关联所涉及的规则——资源系列。结构丛中的结构包含规则和资源两种因素;结构丛是多种规则和资源组成的系列,结构丛是结构的复数。

4. 宿命型自杀

【答案】宿命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严格,受外界过分控制和指挥所导致的自杀。人们承受规范的约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规范的约束反而会变成一种压抑。如果人们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自己没有丝毫选择的自由,那么整个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的色彩。这种规范过严的状况,会引起宿命型自杀比率的上升。

二、简答题

5. 简评吉登斯(Anthony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

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

(2)“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①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动机激发和始终一以贯之的理性化这三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到的,所以会产生“意外性后果”。

②结构、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对结构及相关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吉登斯对结构所作的分析的中心思想。

结构二重性原理,即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即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吉登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③时间、空间与例行化和区域化

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例行化和区域化。

④社会再生产与系统再生产

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即社会和系统的再生产是如何可能的。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

6. 吉登斯怎样论述“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怎样理解他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答案】(1)吉登斯对“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的论述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

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社会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吉登斯通过强调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而把它提升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在行动中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的。

②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虽然共同知识是行动者不自觉的、不可言说的,但是,吉登斯认为它对行动起着监控作用。共同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实践意识,实践意识虽然不具备话语层面上的自我反思能力,但是实践意识同话语意识没有固定的区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作为实践意识的共同知识是在同话语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参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2)吉登斯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①区分三种意外后果

a. 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盗的窃贼。吉登斯认为,研究这类意外后果的关键在于追溯性地考察意外后果与偶发情境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追问偶发事件在因果序列中的作用。

b. “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每个个体活动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结果,吉登斯称之为“人人为之,可又无人为之”。吉登斯认为这种“复合效应”或“偏离效应”,不应仅仅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去评价,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后果形式之一。

c.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在这里,行动的意外后果以某种非反思的反馈圈(即因果循环)的形式,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即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不断积累地形成了人们认可并受制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②说明意外后果目的

不能过高估计社会行动以及历史过程的自觉性,不仅许多因果序列中的后果是无意识的偶发事件导致的,而且社会历史中呈现的必然趋势是人们无法自觉的,是自觉的个别事件聚合了不自觉的历史必然,特别是一向被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有意而为之的社会制度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无意识的后果。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中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要求社会理论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充分重视社会活动中的非自觉因素,重视在人们的行动及其结果层面上开展研究,而不能像传统理论那样目光仅仅聚集在心理层面或认识层面。

7. 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案】(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