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过程理性

【答案】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 价值合理性行动

【答案】价值合理性行动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价值,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与目标合理性行动相反,对价值合理性行动或者说价值合理的行动来说,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恰恰是当下所要全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至于行动可能会引出什么后果,则在所不计(即具有明显的不计后果的非功利性特征)。

3. “向负责”与“为负责”

【答案】“向……负责”是对规则、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守护者负责。“为……负责”是对他者的健康和尊严负责。负责任并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个人蔑视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在鲍曼那里,真正的道德应当采取“为……负责”的模式,因为道德的“原初场景”是“面对面”的领域。

4. 社会交往的形式

【答案】社会交往的形式是指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自反性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有什么后果?

【答案】(1)自反性现代化

贝克指出,自反性现代化指这样的情形:工业社会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在未经计划的情况下紧随着正常的、自主的现代化过程而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好无损,这种社会变化意味着现代

性的激进化,这种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前提,并开辟了通向另一种现代性的道路。意味着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

①贝克指出,自反性这个概念并不是指反思,而是(首先)指自我对抗;

②自反性现代化阶段包含反思阶段,但反之则不然;

③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是关于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导致的工业社会的意外的、潜在的抽离和再嵌入的理论。从方法论上说,这意味着现代化对工业现代性的自我应用。自反性现代化并不以自我毁灭为目标,而是以工业现代化之基础的改变为目标。

(2)自反性现代化的后果

①个体化

个体化是指一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这一制度化的个人主义的后果有:

a. 个体自身成为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性的再生产单位,他们成为以市场为媒介、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行动者;

b. 制度的外表成为个体生涯的内在品质,个体的生涯和生活境况被从制度上加以塑造以及在政治上加以结构化了。更确切地说,同一个媒介(市场)同时带来了个体化和标准化。

②亚政治

a.“亚政治”是指外在于并超越于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代表性制度的政治。

它集中关注于(最终是全球的)政治的自组织的迹象,这一政治自组织倾向于将社会的所有领域纳入到行动中。亚政治又称直接政治,即特有的对政治决策的个人参与,它绕过代表性的意见形成的机构(政党、议会),甚至往往缺乏法律保护。重要的是,亚政治通过改变政治活动的规则和边界建立起政治自由,以至它对新的联合变得更为开放和敏感,与此同时,它们也能够被协商和重塑。

b.“政治的政治”或“政治的发明”

贝克指出,与工业社会主要受到来自上面的机构和制度的型塑不同,亚政治意味着激发了普遍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力,但这有可能导致社会运行过程的普遍“瘫痪”。因此,在风险社会或自反性现代化中,有必要再造一种与新的社会情境相适应的新政治,即“政治的政治”或“政治的发明”。

c .“简单政治”与“自反性政治”

前一种政治运作于民族国家中的工业和福利国家的规则系统之中,而后者则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政治为目标的,是一种“元政治”或“超级政治”。

③性别、家庭和就业体系

贝克指出,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家庭和工作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两种重要的保障形式,因为它们赋予了生活一种“内在的稳定感”。但在个体化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工业社会基本要素的核心家庭和充分就业形式解体了。

a. 家庭变得个体化了;

b. 标准化的充分就业体系被灵活多元的、不充分就业体系所代替。

6. 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案】(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即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7. 简述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特色。

【答案】(1)韦伯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即宗教伦理,其分析的经典之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2)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注了三个主要问题:

①韦伯所关注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韦伯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以获利为至善,赋有一种伦理的色彩。这种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所特有。韦伯并不认为“纯粹的获利”就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指出在所有社会中,获利的贪婪都普遍存在,但是以获利为至善却未曾出现过。韦伯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而后者只是“前资本主义精神”。

②韦伯所关注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新教伦理和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韦伯的“新教伦理”,是加尔文派的教义。新教革命本是由路德在德国的维登堡发动,但是实际上在新教的传播中,后起的加尔文教派却远比路德宗扩展得更为广泛。

③韦伯所关注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为什么加尔文的教义会成为新教伦理的主流伦理。

(3)韦伯自己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

①表现在劳动者身上。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两种条件下的劳动者在赚钱的欲望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却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

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前资本主义的企业家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活动如垄断权、法律特权和高利贷等手段来追求经济的成功,他们在生活和经营的诸方面均表现出传统的和非理性的特点。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