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社会学

【答案】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2. 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理想类型,目的是便于人们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精神这样的现象。资本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强调透过一种诚实、有信用的方式去赚得财富,不但不是罪恶,而是一种美德。个人把努力増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资本主义精神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职业责任”,即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新教伦理中路德的“天职”观念客观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3. 法人行动者/法人行动者(科尔曼)

【答案】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4. 宿命型自杀

【答案】宿命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严格,受外界过分控制和指挥所导致的自杀。人们承受规范的约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规范的约束反而会变成一种压抑。如果人们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自己没有丝毫选择的自由,那么整个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的色彩。这种规范过严的状况,会引起宿命型自杀比率的上升。

二、简答题

5. 艾利亚斯如何对宫廷社会进行分析?

【答案】艾利亚斯对宫廷社会的分析:

(1)主题

文明的进程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宫廷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种。这一过程中交织着从武士到廷臣的变化、世俗权威机构与教会机构的竞争。而埃利亚斯的主题则是:为什么一种特定的“奢侈”生活方式对于廷臣们来说是如此地必要。

(2)主要内容

①大约在17世纪,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宫廷社会”,其成员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有明显差别。在《宫廷社会》中,埃利亚斯详细揭示了这种社会形态如何充当了维持并控制贵族的一种手段,如何型塑了贵族的人格, 以及它在文化方面的后果。

②他的分析首先从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的方面开始:旧制度时期,法国贵族及上层资产阶级有着形形色色的等级区分,其居所的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着严格的等级化。埃利亚斯从居所的安排进而更详细地分析了宫廷生活的细节: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都是争夺(和维持)地位与权力的工具;

③埃利亚斯之所以选择法国宫廷社会为个案,是因为它对整个欧洲的宫廷(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分析了英国的议会化和德国的科层化。在这些过程中,普遍体现出心理化和理性化的趋势。

(3)结论

埃利亚斯认为,理性化的过程绝不是任何单一一个群体、阶级或阶层的推动结果,而是某一个社会领域中不同的功能群体彼此之间的张力,或同一个单位中的不同个人之间的竞争的结果。但这种竞争是受到来自“上”、“下”两方面压力的结果一一保持身份。贵族感受到“下层”资产阶级的压力,不断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精致化”。但社会沟通的加快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其不断地论于“粗俗”,从而被推动产生新的精英式行为规矩。这种过程不仅仅是“渗下效应”,而是愈益平等的“功能民主化”,导向多重相互依赖,多极控制。

6. 简述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特色。

【答案】(1)韦伯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即宗教伦理,其分析的经典之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2)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注了三个主要问题:

①韦伯所关注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韦伯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以获利为至善,赋有一种伦理的色彩。这种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所特有。韦伯并不认为“纯粹的获利”就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指出在所有社会中,获利的贪婪都普遍存在,但是以获利为至善却未曾出现过。韦伯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而后者只是“前资本主义精神”。

②韦伯所关注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新教伦理和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韦伯的“新教伦理”,是加尔文派的教义。新教革命本是由路德在德国的维登堡发动,但是实际上在新教的传播中,后起的加尔文教派却远比路德宗扩展得更为广泛。

③韦伯所关注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为什么加尔文的教义会成为新教伦理的主流伦理。

(3)韦伯自己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

①表现在劳动者身上。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两种条件下的劳动者在赚钱的欲望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却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

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前资本主义的企业家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活动如垄断权、法律特权和高利贷等手段来追求经济的成功,他们在生活和经营的诸方面均表现出传统的和非理性的特点。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和卓越的行动能力,在顾客和工人中赢得了不可缺少的信任。

(4)分析方法的社会学特色:

①对“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韦伯并没有用属种差的方法给出一个公式化的定义,他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论引用富兰克林的话对资本主义精神作了具体的历史的说明。富兰克林告诫人们: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经济上要量入为出,精于计算;生活上要节俭诚实,与人为善等。这些虽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全部,但却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韦伯首先反对“对利润最大限度的追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的理论解释。实际上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对金钱的贪欲在任何形式的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相反,资本主义的出现抑制和缓解了人们的贪欲和对财富的非理性追求,而且不择手段的追求利润往往成为理性资本主义出现的障碍。

③韦伯特别强调了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a. 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b. 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这两个因素又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密切相关,于是韦伯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集中力量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

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又是如何被一步步确立并为公众所接受并内化的,最后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7. 简述齐美尔是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的?

【答案】(1)齐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2)齐美尔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因为二人群体是包含着无数更为复杂的群体的体制、胚芽和素材,而且二人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两个成员是多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