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综合复试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军控和裁军
【答案】在消除核武器的问题上,有“军控”和“裁军”两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这两个词常常连在一起用,表述为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指更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 而裁军则是指消除军备。在汉语里,“栽军”通常是指裁减军备,而在英语中,减少军各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当然,英语的表述也有“全面彻底裁军”(general and complete disarmament)的说法,似乎又表明单讲disarmament 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就具体条约而言,完全禁比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比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包括减少军备)的条约,则都算是军控条约。总之,这两个概念有区别的一面,亦有关联的一而。由于军控与裁军两个概念常常连用,因此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太严格的区分。
2.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
【答案】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 跨国组织
【答案】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的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并非所有的跨国组织都构成跨国行为主体。例如,一些组织松散、不具备国际行为主体所应有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的国际组织; 一些经济实力微弱、经营不善的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式或独立自主权的团体、运动和会议等,都不属于跨国行为主体的范畴。也就是说,跨国组织的外延显然大于跨国行为主体。
4. 超国家主义
【答案】超国家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理念。其主要内容:宣称当今社会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不能把国家当做唯一的国际关系权威行为体,主张建立超越国家之间的机构,实现全球层面的联系与沟通。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国家间实力差距缩小,因此有人对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发生质疑;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国家行为体诞生,例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组织机构在全球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如今国际社会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比较薄弱,从而促成了超国家主义的形成。
超国家主义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显著上升; 其提出的理念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认为国家在全球问题的作用发挥有限; 超国家主义的提出也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5.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小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6. 经济战
【答案】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说,经济战就是国家之间以强制性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经济战大体划分为两个范畴,即经济封锁与经济制裁。①经济封锁的主要含义是以强制性措施断绝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包括断绝贸易关系和金融往来,实行禁运,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的海外资产等。②经济制裁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比经济封锁要广泛得多,它包括程度不同的各种惩罚性措施,既包括最严厉的经济封锁,也包括较轻微的惩罚措施,诸如仅对贸易的某些方面进行限制。
7.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8.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二、简答题
9. 怎样界定安全的基本概念?
【答案】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价值。
(1)“安全”概念的由来
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安全”的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为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对外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安全概念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安全”成了一个常见的词汇。
(2)“安全”概念的界定
①关于“安全”概念的多种界定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J 嗅。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造成界定不一的原因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
a. 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小安全状态与间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
b. 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③对“安全”概念的一般界定
一般来说,人们在遇到危险或感到有威胁时,才会想到安全问题。所以,安全概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威胁”和“危险”相关联。“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所以,“安全”概念可表述为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10.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吗?
【答案】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原因如下:
(1)对于古代中国与周边邦国的关系,美国学者费正清称之为“朝贡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进一步主张应把朝贡关系作为一种体制来把握,认为这一体制构成了亚洲各种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2)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周边部族与华夏中央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中国的古代文献特别在意对这种“朝贡”的记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