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综合复试之国际政治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默契

【答案】通过默契之所以能够实现国际合作,是因为行为体在互动中除了感受到不同的利益之外,还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它们在行为中就会自发地追求和维护这样的利益。这样就会形成一种默契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欺骗。但是,只要一方进行欺骗,另一方通常就会立即中比默契。因此从长远来看,行为体要维护共同利益,就必须确保默契关系的存在。一般来说,默契关系总是相对较长期的国际互动而言的。实际上,行为体认识到共同利益并形成默契,也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互动,通过合作——不合作的不断反复,才能够实现。

2. 全球治理

【答案】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强调的不是权力和中央权威,而是力图通过某种全球规范和影响的网络来管理全球性事务。基本特征包括:①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 ②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③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④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

3. 生态战争

【答案】生态战争是指带有敌意地蓄意破坏别国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敌对国家的生态环境,给敌对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量投放化学制剂破坏越南的森林,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战争行为。一般来说,使用生化武器进行战争,就是进行生态战争。核战争说到底也是生态战争。核战争的最终结果,即“核冬天”,其实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毁灭。

4. 民族自治

【答案】民族自治是指本民族自己治理本民族的公共事务,是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和基本目标。实现民族的最大自治,就是取得国家地位。源自密尔对民族的界定,他提出了民族自治问题。如果人类的一部分由共同的感情连结在一起,这种感情在他们和任何别人的关系中都不存在,那么这部分人类可以说就构成了一个民族——这种共同感情使他们更愿意彼此合作,希望处

于一个政府之下,并且希望这个政府完全由他们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治理。

5. 民族融合

【答案】民族融合是指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也指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②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6. 暴力外交

【答案】暴力外交是指在外交过程中以一种非常有限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的一种外交。这种外交既有外交的形式,又有暴力的手段,在形式上表现为两者的混合。例如,当一方向另一方威胁,“如果不合作我们就采取军事行动,直到你回到谈判桌为止,所构成的就是这样一种外交模式。

7. 经济安全

【答案】经济安全是就国家的经济生活状态而言的。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比较一般的认识,即经济安全就是:①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②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③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8. 南北问题

【答案】“南北问题”从地区概念上讲,是指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和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问题。从经济概念上说,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南北”主要是指位于南面的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与位于北面的发达国家,问题是其间的经济差距与发展问题,也有称其为贫富问题的。简单的说,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

二、简答题

9. 国家可以有怎样的安全战略选择? 应怎样判断和维护国家安全?

【答案】(1)国家的安全战略选择

国家要维护自己的安全,就要有适当的安全战略。实力政治与合作安全这两个范式是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比较典型的模式。

①实力政治模式下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实力政治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有处于较强状态才是安全的,国家间的权力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在此种模式下,国家安全战略选择有两种:

a. 谋求相对别国的权力优势,力图在地区范围或世界范围实现对别国的支配,即霸权主义; b. 谋求权力不受别国支配,力图在地区范围或世界范围谋求对优势者的制约,即追求均衡。 ②合作安全模式下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合作安全模式下,国家安全以国际安全为前提。即单独一方实现的安全,不可能是长久、稳定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安全,都必须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为条件。只有所有相关的国家都有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才是有保证的。因此,“共同安全”便成为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如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动。

(2)判断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方法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

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点,也是国家判断安全不安全的主要标准。国家维护安全利益,在本质上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国家利益的概念通常是指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和欲求。

②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的事情

一般来说,国家维护安全都有一些必须做的事情。例如,必须发展一定的军事力量、开展得力的外交、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发展适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在主权国家体系中,多数国家在做必须做的事情时是适度的,即在国际法和国际准则规定的范围内行事。

总之,国家维护安全利益的模式都是国家意愿和国家政策的表现,往往会囚国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国家在维护安全利益的时候,只有更新观念,全面地考虑自己利益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得到安全的好处。

10.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案】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其他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采取的行动,可采用各种政策工具。例如:(1)理性说服,即运用逻辑和数据进行说服; (2)操作性说服,即运用权谋加以说服,诸如进行某种类型的宣传; (3)诱导,即运用奖惩进行说服,诸如给予经援或制裁; (4)威慑,即运用军事威胁阻止: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5)强制性外交,即运用军事威胁说服行为体改变其行为; (6)暴力,即运用实力强制一个行为体改变其行为,如进行战争。

11.文化主义的天下观有什么内涵? 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文化主义的天下观的内涵

按照世界主义的“天下”观,“中国”与周边部族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地缘关系,而主要是一种文化关系。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分别“中国”与“四方”的并不是自然的和地理的边界,而是文化——“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样一种文化主义的标准,构成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一个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