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关系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默契
【答案】通过默契之所以能够实现国际合作,是因为行为体在互动中除了感受到不同的利益之外,还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它们在行为中就会自发地追求和维护这样的利益。这样就会形成一种默契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欺骗。但是,只要一方进行欺骗,另一方通常就会立即中比默契。因此从长远来看,行为体要维护共同利益,就必须确保默契关系的存在。一般来说,默契关系总是相对较长期的国际互动而言的。实际上,行为体认识到共同利益并形成默契,也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互动,通过合作——不合作的不断反复,才能够实现。
2.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3. 权力
【答案】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这种影响的实现既有平和的积极诱导,也有运用强制的消极威胁; 既包括“合法”的影响,诸如依据国际法行事,也包括非法的影响,诸如实施公然的侵略; 既包括“软”权力方式,也包括“硬”权力方式。实际上,在国际政治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所看到的权力,所表现的主要是实施强制性影响的能力。
4. 恐怖
【答案】在汉语里,“恐怖”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显然,它们的解释是一致的。在英语里,“恐怖”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所谓“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成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从这个含义出发,“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
5.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指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
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懦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6. 安全研究
【答案】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战争——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小开; 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 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小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7. 自由制度主义
【答案】自由制度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依赖模型。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主要代表人物是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8. 经济制裁
【答案】经济制裁指一国或数国对破坏国际义务、条约和协定的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常常被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利用作为打击、削弱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手段。经济制栽最初是战争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削弱敌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削弱敌国的作战能力。
二、简答题
9. 简述国际政治的含义。
【答案】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
(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它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即具备参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影响其他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
③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④国家由此构成了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就其内容来看,这种政治关系是由三个层次的关系所构成的。
①利益关系;
②力量对比关系;
③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国际政治作为各国和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普遍政治联系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①国际政治关系是全球性的政治联系;
②国际政治关系是诸行为主体之间的有机政治联系;
③国际政治关系是有序的政治关系;
④国际政治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10.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有哪些主要成果?
【答案】在这些努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彻底裁军”目标的替代,也是向这个目标的靠近。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裁减军备的条约
其中包括《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Ⅱ)和《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Ⅱ)等。
(2)关于限制核武器空间部署及有关无核区的条约
其中包括《南极条约》、《外层空间条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禁比核武器条约》、《海床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东南亚无核区条约》和《非洲无核区条约》等。
(3)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条约
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 ), 《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ABM ), 《美苏关于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美苏关于和平利用地下核爆炸条约》、《核材料的实物保护公约》等。
(4)有关无核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联合国决议和政府声明
其中包括1968年联合国安理会的255号、984号决议,以及1995年美、俄、英、法、中分别发表的关于无核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声明等。
(5)有关国际安全的其他协定
诸如《美苏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措施的协议》、《美苏关于防比公海水面和公海上空意外事件的协定》等。
(6)有关核裁军与核军控的组织
其中包括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裁军特别联合国大会、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裁军谈判会议等。
(7)有关国际出口控制与核查的机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