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社会
【答案】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人类社会产生后并没有立即形成国际社会。在古代和中世纪,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曾经出现过一定范围内的“国际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随着国际体系的形成才最终完成的。
2. 单一民族国家
【答案】单一民族国家,是指本国居民由一个民族构成的国家,所有公民共享价值、历史、文化、或语言; 不论是继承前帝国、王国的统治范围或者是当代全球化的移民现实来说,少有国家符合此类形。如韩国,日本,冰岛等国是典型的单一民族国家。
3. 国际组织
【答案】国际组织是跨国组织的其中一种,是指由不同国家成员(包括政府、政党、团体和民众个人)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设立的组织机构。国际组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①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②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两大类; ③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国际组织不仅包括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形式,还包括世界性政党、国际宗教组织、世界性运动等。
4. 核禁试
【答案】核禁试是指无核武器的国家要求有核武器的国家禁比进行核武器试验。无核武器国家要求彻底的核裁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核武器国家停止核试验。这一要求实际上自核武器一出现就开始了。1954年,印度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缔结一项禁止核试验国际协议的要求。从1957年开始,全面禁止核试验就成为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议题。然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停止核试验的决议,并没有对核武器国家产生约束力。在核禁试间题上,国际社会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通过。
5. 民族国家
【答案】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
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6.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7.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8. 日常决策与危机决策
【答案】①“日常决策”是指决策机关通过标准的决策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决策。国家的绝大多数对外决策是属于这种类型。参与这种决策的政府机构可能存在意见冲突,它们通常是按照日常的决策程序进行讨价还价,最终作出决定。②“危机决策”,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这种决策关系重大,但并小常见。危机决策的特点是:a. 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 b. 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决策; c. 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作出决定。
二、简答题
9. 试论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答案】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在这里,自主权与主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主权如前所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
种理论上的权力,而自主权则是国家追求对内和对外政策目标时独自发挥作用的实际权力。在这里,主权与自主权体现了抽象与具体的区别。至高无上的主权,在理论上具有不受限制的属性,而自主权则表现在具体的领域和范围。本来,自主权与主权应当是吻合的,即拥有完全的主权,就应当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但在现实政治中,情况就可能不是那么一回事。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就越大。
全球体系对主权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制度化的约束,也就是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多边协定以及国际法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国内政治行为的“国际化”。加入WTO 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化”; 批准裁军与军控条约,会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军事政策“国际化”; 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公约,会使一个国家国内的经济与社会行为“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是指国家按照国际准则行事。
(1)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的发展,无疑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与限制。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是拥有某种超国家的权力的,即为了和平,它可以干预主权国家的事务。事实上,在常任理事国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它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联合国表现出了积极的干预态势。除了联合国安理会,人们可以看到,一些经济领域的世界组织,也表现出了某种干预态势。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常常以一些国家的国内政策选择作为实施经济援助的条件。
(2)国际法对主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国际法的发展使个人、政府、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从属于新的法律体系,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超出了原有民族国家的规范体系。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权威的执行国际法的强制性机构,但国际法的影响己越来越重要。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的豁免权法则认为,国家以主权者身分所从事的任何行为都不受另一个国家法庭的指控; 个人作为国家代理人触犯另一国家法律时,他不应被判有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国际上受到承认的主权原则,在西方正日益受到质疑,而“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正日益成为一些西方大国的对外战略原则。按照这种说法,解决人权问题可以不受主权原则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西方国家认定某个国家侵犯了人权,它们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包括发动战争,予以解决,而完全不必理会不侵犯主权原则的约束。
10.什么是国际体系? 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答案】(1)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指某种社会系统。任何国际体系都是围绕着某种问题形成的,存在着某种“问题领域”。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2)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几种不同的解释
①从单元的层而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构成不同的体系。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从整体上来说存在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
②由于行为体为谋求自身利益参与国际互动存在复杂的情况,因此国际关系从整体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