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国际政治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
【答案】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 安全困境
【答案】“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小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3. 理想主义
【答案】理想主义是指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亦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比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从威尔逊倡导建立国际联盟到罗斯福策划建立联合国,其指导思想都是想通过建立世界性组织来实施集体安全原则。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
4. 双读
【答案】“双读”是指对文本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意在揭示文本的稳定效果与动摇之间的关系。第一读是对占支配地位的解释进行注释和重复,说得确切些,就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怎样取得了稳定的效果。它通过建立相同的基本假定而忠实地叙述占支配地位的故事,
并且在论证中重复常规的步骤。要点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看起来是前后一致的。第二读是通过对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之内的小稳定方面运用压方面动摇之。它揭示其内部的紧张与矛盾是怎样被掩盖或排斥的。事实上,文本、话语或制度的内部总是有紧张和危机的因素的,这些东西使得整体不那么稳定。
5. 人类安全
【答案】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6.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答案】威斯特伐里亚体系是指《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1618-1648年发生的那场战争中,西欧、中欧和化欧的主要国家几乎都卷了进去。1648年各方停战,签署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这个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各国的独立和享有的外交权力,规定不得干涉各国的内政。这样,现代国际关系的雏形就出现了。这个体系,人们通常称之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7. 安全研究
【答案】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战争——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小开; 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 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小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8. 强制性外交
【答案】强制性外交是指运用军事威胁说服行为体改变其行为。实际上,把强制力与外交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强制性外交。
二、简答题
9. 怎样认识世界权力竟争中所出现的权力均衡与霸权模式?
【答案】在国际权力的较量中,单极、两极与多极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权力模式:一种是权力结构的均衡,另一种是权力结构的霸权。这两种模式的形成,都是动态的权力竞争的产物。
(1)权力结构的均衡
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
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防比战争的最佳途径是防比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②对一个国家的权力的最有效的制约者是另一个国家的权力。
③在联盟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权力均衡体系的功能最有效。
(2)权力结构的霸权
霸权的产生所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
①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即霸权稳定论。
②国际关系史是一部大国交替争霸的历史,每当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确立了霸权的时候,世界的秩序就建立了,即“霸权治下的和平”。
10.什么是难民?
【答案】(1)“难民”正式成为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术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全力解决的问题,乃是现代的事情。一直到20世纪,难民的地位才有了国际公约的明确规定,在国际范围才有了专门解决难民问题的常设机构。
(2)难民是一个源于法语的词汇。它的基本意思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国际社会关于难民的界定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在这方面,联合国先后产生过两个基本文件,即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较窄,在时间上它仅适用于1951年1月1日以前发生事件所造成的难民,而且该公约的签字国有权选择只在欧洲范围内履行该公约规定下的各项义务。随着新的难民群体的不断出现,国际社会的成员感到需要有新的适应新的难民形势的公约。联合国1967年关于难民问题的议定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废除了1951年公约的时间界限,使之成为一个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真正普遍的公约。联合国关于难民的两个文件确定了对待难民的标准,规定了难民的地位和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他们的法律地位、就业以及福利等。
(3)在当代,按照联合国的界定,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4)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①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己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②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也被称为“托管难民”。然而,尽管“难民”有严格的界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保护难民的工作范围却在不断扩大。后来,那些因战争、内乱、饥荒而在原籍国流离失所的人,尽管没有离开原来所属的国家,也取得了类似难民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