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64综合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次现代性

【答案】第二次现代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大多数的发展都是第一次现代性被极端化以后产生的副作用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来自某种政治进程或某场自觉的革命,也不是人们对此作了决定,而是由于动力引发了这些结果。

②得到单独处理的这些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引发了一种新的境况,对此我们毫无准备。这些变化的起源植根于迄今的现代化动力的框架中,但它同时超越了这些框架,造成了基础的变化,造成了一种范式的变化,促使我们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阐发出新的概念,同时发展出新的社会与政治机制,以便为这种挑战寻找合适的答案。

2. 价值无涉

【答案】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指不使用价值判断而使用逻辑判断。由韦伯提出,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即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3. 社会团结

【答案】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4. 解释性理解

【答案】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是由韦伯提出的。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直接观察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解释性理解则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二、简答题

5. 简述韦伯有关“价值中立”的思想。

【答案】(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价

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对价值中立的理解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3)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

6. 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

【答案】对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的理解:

(1)马克思阐述了有独到立场和丰富内容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着重大影响。仅仅用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这两个哲学范畴来概括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不仅限制了研究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视野,把大量关于社会现象的社会学论述排除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之外,而且还阻碍甚至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学领域同其他国家对话交流的途径。

(2)社会主义国家对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停留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层面,重视的是那些高度概括的、作为经验事实本体的本质、规律,亦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范畴系统,而直接发生着的大量的丰富的社会事实,仅仅是建构抽象概念体系的材料。

(3)布哈林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中有社会学理论,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等同为历史唯物主义,这又是机械的。社会学理论中最基础的范畴与原理同哲学没有清楚的界限,甚至往往是重合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社会学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应当在马克思社会学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中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关于社会学理论的论述。

7. 怎样理解科尔曼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与方法局限?

【答案】(1)科尔曼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的理论意义:

在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中,表明理性选择研究已经登入了社会学的殿堂。科尔曼的研究基点是个体的有选择的目的行为,其实就是比经济人的经济选择行为宽泛一些的理性选择行为。科尔曼的个人的行动理论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的目的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系统运动,实质是要回

答个人行动和系统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霍曼斯和科尔曼把经济学的理性人和理性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引入了社会学之中,不仅为社会学解决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社会学同经济学开展对话、形成共同视点展开了新途径。

科尔曼的理论构架更进一步扩展,因为他明确地提出要研究社会的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他的理论构架中,能够看到比格兰诺维特在求职与社会网络的研究中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组织制度、权力关系等等社会构成因素都是科尔曼考察的内容,但是无论他的理论场面有多么宏阔,其核心一直是理性选择理论。不仅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是理性选择理论,而且它的起点、基础也是理性选择理论。

(2)科尔曼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的方法局限:

强调理性选择行为的个体互动性,不仅体现了社会学研究理性选择的特点, 而且也是对经济学博弈论的借鉴。博弈论否定了传统经济学把理性选择行为理解为单独个体行为的观点,认为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都是选择者之间的互动。不过,科尔曼对博弈论的借鉴是有限的,他仅仅吸收了博弈论的互动论观点,但没有接受互动论关于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交易者之间的相互认可,是一种相对的均衡,而不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科尔曼仍然把利益最大化作为理性选择的追求目标和理想结果。

三、论述题

8. 评价鲍曼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案】(1)鲍曼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①鲍曼提供了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最有力的社会学分析

a. 提出后现代性社会学

鲍曼以形象的暗喻而非抽象的哲学语言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了生动描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建构一种分析后现代状况的理论工具一一后现代性社会学。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的纲领性建构成为社会学回应后现代状况的标志性贡献。

b. 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立场和分析策略

这一理论立场和分析策略凸显了鲍曼既是一个从后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反思现代性的后现代社会学家,是一个研宂后现代性的拥有现代关怀的现代社会学家。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悖论的理论表述,但实际上这是对鲍曼理论的真实映现。之所以将鲍曼称为一个现代的社会学家,是因为不论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他始终没有放弃现代性的解放策略和双重追求,即增加人类自主的空间与增大人类团结的强度。

在对诸多问题与事件的分析中,鲍曼勾勒了一幅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宏大叙事画面。因此,按照通行的理论观点来说,鲍曼既是一个现代社会理论家,又是一个后现代社会理论家。

②鲍曼建构了独特的理论策略与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