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23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二重性

【答案】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2. 民主(托克维尔)

【答案】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 文化资本

【答案】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①身体化的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4. 工具合理性行动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借助理性达到自己目的的目的。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二、简答题

5. 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围绕这一中心问题阐述其理论观点的?

【答案】(1)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一一“解释性地理解”,即理解社会学。

(2)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由此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的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

a. 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

b. 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③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作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

a. 目的合理的行动;

b. 价值合理的行动;

c.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d. 传统的行动。

6. 如何理解艾利亚斯的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的视角?

【答案】(1)埃利亚斯认为,文明的进程下最基本、最普遍的结构过程是劳动(或者更广义上的社会功能)分工的曰益增长。与此同时,社会网络的复杂性上升,人际之间相互依赖的链条加长,对个人的压力加强,从而需要更多的控制与预见,从自发的、即刻的冲动到长期稳定的自我控制。这种融合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的视角是埃利亚斯一生的思考途径。

(2)埃利亚斯在以下两个方面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

①国家对暴力更有效的垄断所形成的更均衡的社会控制机制;

②个人人格中形成的更均衡的自我控制机制。

心理生成的这种转化势必通过落实在成人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上而完成文明的进程的个体重复。埃利亚斯借此融通了历史与现时、社会与个体的视角。他认为,在个体心理生成的过程之中造成了许多心理疾病。真正表现出来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隐蔽性的。整个社会的危险是少了,但也逐渐失去了令人兴奋、动情、愉悦的因素。曰常生活中所丧失的东西,通过梦、书籍、艺术、体育运动等创造得到了替代性的重新体现。

(3)小结:埃利亚斯在探讨心理生成时虽然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许多启发,但他反对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作出截然区分,反对简单地诉诸抑制机制。他认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分野是一种历史过程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墙只是不断増厚而已。在更为简单(但绝非粗糙或缺乏社会型塑作用)的社会当中,基本的冲动与人的意识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渗透和沟通。而文明化这一概念的关键即在于:它是个体不断趋向于以自己与他人的社会生活为取向,趋于稳定和均衡的自我调控,以使每一个参与其间的人乃至整个人群可以増进生活当中的愉悦及生活质量,从而使每一个甘心自我调控的人本身更有保障获得愉悦与幸福。

7. 简述齐美尔是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的?

【答案】(1)齐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2)齐美尔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因为二人群体是包含着无数更为复杂的群体的体制、胚芽和素材,而且二人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两个成员是多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唯一条件。在由二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每个人都高度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二人群体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当增加一人,二人群体就变为三人群体。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成员,但群体的性质、结构与二人群体相比,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出现了另一种独立的社会结构,原先不存在的社交角色也出现了;

②个人参与群体的形式和程度已经不同于二人群体了;

③有可能在群体中创造出新的权力结构;

④即使三个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以彻底的民主方式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仍然有可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群体的名义,对少数派施加压力。

(4)从整体上看,齐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①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在小群体或小规模的社会里,尤其是在历史上的小规模群体或社会中,群体从各个方面都控制了个人的自由;而在今天规模巨大的社会里,个人往住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控制或影响个人,这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得到了扩展。

②齐美尔认为,大群体会产生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例如,在一个较大的社会中,由全社会来公开、平等、民主地讨论一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众心理往往占了上风,一些极为简单、荒谬的想法也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社会可能因此进入一个非理性冲动的状态。

三、论述题

8. 怎样理解布迪厄关于实践逻辑的论述?

【答案】(1)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认为实践的逻辑不是普遍或无条件的,而是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共同性。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某种实践的逻辑不是贯穿无限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的普遍性,而是在有限的可观察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共同性,它不具有绝对性;

②实践的逻辑与观察或理解是直接相关的。

在布迪厄关于实践的逻辑的论述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关于实践逻辑的模糊性的论述。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