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614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方法论置括号

【答案】方法论置括号由吉登斯提出来,吉登斯采用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吉登斯只是为了使复杂问题得到具体而清楚地叙述,才采取了“方法论置括号”的分析方法。用括号法对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的分析不是完全分离的,贯彻两种分析的主线是结构二重性的观点与方法。

2. “向负责”与“为负责”

【答案】“向……负责”是对规则、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守护者负责。“为……负责”是对他者的健康和尊严负责。负责任并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个人蔑视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在鲍曼那里,真正的道德应当采取“为……负责”的模式,因为道德的“原初场景”是“面对面”的领域。

3. 利己型自杀

【答案】利己型自杀是指由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4. 时空分离

【答案】时空分离是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了;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空意义上的缺场的东西所取代。

二、简答题

5. 简述韦伯“理解的社会学”。

【答案】(1)韦伯“理解的社会学”的含义

韦伯的社会学称为“理解的社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

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意义

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既然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学则无异于方枘圆凿,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3)理解

从确定性角度看,理解的确定性的基础有二:

①理性的方法(如逻辑和数学)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理性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确定性,正如韦伯所言“当某人在推理或论证中应用2X2—4或应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或者当某人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思维模式正确地推出一种推理的逻辑序列时,我们对其意义具有完全清晰明白的理解”。

②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或如狄尔泰所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这种方法通过同情的参与并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这种理解是对别人心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

(4)分类

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成两类:

①第一类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对语言、行动、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以及对数学和逻辑命题的理解都属于这一类。

②第二类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直接观察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解释性理解则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5)局限性

社会行动是需要而且可以理解的,然而仅有理解是不够的。

①韦伯认为,任何解释都试图获得清晰性和确定性,但无论这种解释多么清楚和确定,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因此不能认为这种解释就具有因果效力,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对社会行动的解释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②韦伯一直试图把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社会分析模式。韦伯的这种努力与狄尔泰、李凯尔特等人在社会历史领域拒绝因果分析的倾向在方法论上是迥异的。

6. 简述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答案】在对现代性进行回溯式的反思和超越过程中,鲍曼确认了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1)现代性表现为对秩序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建构

对秩序的永无止境地建构,使现代性处于不断地追求确定性的行动中。在对秩序寻求的过程

中,分类学、类别系统、清点目录、分类目录和统计学成为至高无上的实践策略。然而世界并不是几何的,无法被硬塞进几何学灵感的产物一一格网之中。对现代性的后现代意识表明,对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强加严格划分的系统网络的现代抱负是注定要失败的。

(2)知识与权力的共生是现代性的最显著特征

对于鲍曼来说,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当知识分子介入到政治权力中时,他很难保持其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精神。在对权威性话语的追逐中,知识迫切需要与权力的结合,而权力在寻求合法化的过程中又迫切需要与知识的结合。知识与权力的结合成为现代性最显著的特征。

在知识与权力的问题上,鲍曼通过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合法化问题与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将后结构主义与批判理论结合起来而创造性地进行了自身的理论建构。

(3)时空的重组——现代性之社会结构的转型

时空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现代性从沉重的、固态的现代性到轻快的、液态的现代性的转变。鲍曼将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是一次比资本主义和现代性来临更为激进、更具深远影响的新的起点。这种结构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空间丧失了它存在的优势地位;

②资本与劳动力的分离;

③权力与政治的分离。

7. 如何理解与评价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对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的理解:

①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决定从实践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和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其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是物质生产活动。

②实践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总体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的多重视野里研究社会问题。

③实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动态变化中、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④实践的矛盾性和创造性,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还应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和批判性、参与性原则。矛盾分析方法同批判性、参与性原则是内在统一的,因为批判性原则是以承认价值理想为前提的,正是根据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来衡量现实,才能发现现实的种种不合理问题,才能指出现实应当按照何种方式加以改变。

(2)对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的评价:

①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人本主义社会学的出发点比较,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建构了具有独特地位的社会学理论。

②马克思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受到高度重视,尤其20世纪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