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64综合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脱域机制

【答案】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象征符号是指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2. 现代性

【答案】现代性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①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②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3.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过度整合,个性的极端退化所导致的自杀。一个群体或社会,如果整合程度过高, 会造成利他型自杀率上升。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

4. 解释性理解

【答案】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是由韦伯提出的。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直接观察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解释性理解则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上同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的区别?

【答案】(1)实证社会学立足纯客观化的社会现象;解释社会学则从人的精神过程来解释社会,忽视社会现象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忽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很少论及社会的经济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是实践, 既抓住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欲望和意志,也看到了最基本

的客观社会事实:物质劳动。

(2)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决定从实践观点看待社会现象,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传统的静态分析。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和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其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是物质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区别于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3)实践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总体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的多重视野里研究社会问题。在马克思关于社会问题的论述中,社会各种层面、各种因素都被考虑在内,物质生产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和各种政治设施,都是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充分论述的内容。这点使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同其他社会学理论有明显区别。

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的实证社会学,忽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很少论及社会的经济现象,韦伯及20世纪的交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因素,这主要是接受了马克思的影响,但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

6. 韦伯怎样用类型学方法建构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案】(1)韦伯利用类型学方法建构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概括出的三种权威类型上。韦伯是从社会分层入手论及权威类型的。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个标准:经济标准、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力。

①韦伯赞同马克思用经济标准对社会成员所作的阶级划分;

②韦伯还按照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力划分不同阶层,认为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力都是有别于经济因素的主观标准。

a. 社会声望与经济实力不成正比,即仅有钱财的人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较高社会声望;

b.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它具有强制性,对社会成员表现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政治权力的效力与实施却同社会成员的主观因素不可分,能使权力有效发挥的权威却是在社会成员信服或认可基础上生成的。

韦伯关于三种权威类型和科层制的论述,其实质是在论述社会控制形式或社会组织形式,进一步说是关于社会秩序的研究。但是,社会秩序这个概念在韦伯这里的含义同在孔德那里是不同的。对于孔德来说,社会秩序是客观的必然性;而对韦伯来说,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以主观意愿为根本的社会行动之上的,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形成或建立何种社会秩序,要以人们的理解、认可或接受为前提。因此,韦伯所说的社会秩序不是外在客观性,而是以理解、认同、接受等主观因素为基础的主观共同性,亦即主观性的客观性。

(2)基本内容

①传统权威是依靠“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的信念”的社会控制形式。传统权威的根本特点是相信过去,它是同传统社会行动相统一的。即传统权威是以传统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因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某一群人以传统为行动的根据,才使得传统权威

生成并得到社会认可。

韦伯对传统权威作了进一步划分,认为它包括老年人统治、族长制和世袭制三种表现形式。老年人统治和族长制是简单的传统权威,是纯粹的人治。世袭制是通过各种管理机构而以制度化来维持传统控制的社会控制形式。

②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韦伯认为,感召权威尽管常常是不合理的,但往往是富有挑战性或积极性的。正是那些自负其才的领袖,在对传统权威挑战中向世人显示了自己的韬略与胆识,并赢得人们的信服,从而获得了感召权威。感召权威的实质是维护个人权威,它发挥和实现的手段与形式是灵活的。

③合法权威是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传统权威的保守作用和感召权威的个人魅力,都在合法权威面前得到了扬弃。韦伯认为,合法权威同工具理性是一致的,它是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凭借发挥的最典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或社会管理模式是科层制。

7. 怎样理解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基础的方法论意义,他是怎样根据这个观点反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

【答案】(1)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基础的方法论意义

①哈贝马斯所界定的兴趣的内涵:

a. 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或目标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或某种事物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

b. 兴趣是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的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表象把握目标并以表象指引人们的行为追求;

c. 兴趣表现着人的选择,它以程度高低表达着主体实现自己选择的能力;

d. 兴趣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以其直接现实性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e. 兴趣与人们特定的存在和生存需要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存在环境和生存需要产生的评价与选择。

②哈贝马斯对兴趣进行了分级和分类论述,其根本点在于强调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不同生活层面上产生的认识活动中的主观性表现为选择目标和价值要求不同的兴趣。

③在与实践活动的直接联系中讨论兴趣问题,不仅揭示了兴趣在主观意识中的表现和作用,而且论述了兴趣在社会现象中的存在和意义。

(2)他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对

①兴趣具有如此丰富内容和作用,正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从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中极力排斥的,因此,把兴趣作为认识的基础,最直接的是反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

②哈贝马斯为揭示兴趣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不惜笔墨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主义,但贯彻其中的主旨是否定排斥主观性的客观性原则,而追求客观性、排斥主观性正是实证主义最基本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