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614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体意识

【答案】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这一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2. 机械团结

【答案】机械团结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3.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4. 阶级社会

【答案】阶级社会是指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贝克认为,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断裂,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一风险社会,它取代了古典工业社会。在马克思或韦伯最宽泛的意义上,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社会生产的财富是如何以不平等的但又“合法的”方式实行分配的。而今,这种观点被新的风险社会的范式所代替。

二、简答题

5. 简要论述韦伯和舒茨对“行动”概念的不同看法。

【答案】(1)韦伯对“行动”的看法:

①社会行动(包括不为和容忍)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其他人”可能是单个个人和熟人,或者人数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②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a. 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工具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b. 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c. 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d. 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2)舒茨对“行动”的看法:

舒茨的学术是从对韦伯诠释社会学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开始的。

①舒茨认为,透过理想型的架构与检证才能层层解释人类行为的主观意向意义,并进而理解特定社会现象的意义。

②舒茨同意韦伯所认为的社会科学的基本功能是i 全释的,并且接受韦伯方法学上的个体主义,以及认为社会现象需透过理想型方能适当地了解。但是舒茨认为,韦伯诠释社会学的概念中对“意义”这个概念的论述是模糊不清的:

a. 表现在韦伯虽然将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但却未曾认识到二者的根本区别。 b. 他认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主观意义是“我”(即行动者)如何确立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的问题,而客观意义则指的是“我”(即行动者)与他人如何确立“主体间性”的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

6. 怎样理解和评价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论述?

【答案】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论述:

(1)交往行动

①研究交往行动问题的原因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形式,在社会交往日益占有更重要地位的新形势下,必须对社会交往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来补充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②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对科技知识在整个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出明确限定,而不

能无限度地抽象夸大。

③人的“内在自然”

人的“内在自然”亦即人的内在本性或内在本质,哈贝马斯主张通过道德一一实践知识的学习,提升人们的自我意识,进而实现自我的内在本性的发展和社会普遍性发展的统一。哈贝马斯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规范结构来实现个体自我意识同社会一般规范的统一。

④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

a. 目的理性行动如同韦伯的工具理性行动一样,要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

b.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实质就是言语行为的理性原则,强调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即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具有主观性、先验性、普遍性、同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一致的等特点。

(2)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①社会世界

社会世界是由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构成的。

系统世界是体制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世界,包括按照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按照经济制度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或市场体系,系统世界是占有各种社会控制权力的领域;

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展开的领域,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开展言谈沟通、追求话语共识、发挥舆论评价作用的公共领域;

第二,维持私人利益、追求个人自主性的私人领域。

②人的行动

社会世界是由人的社会行动展开的。社会行动有两大类型: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化形式:

第一,国家权力机关和政治团体,它们构成了政治世界;

第二,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它们构成了生产世界或经济领域。

交往行动是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的活动,在交往行动中,人们的角色是一种变换过程,当人们从自己的家庭生活或个人独处情境中走出来,在一些公共场合发生交往时,人们实现了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交换,私人变成了公众;反之,当人们从公共场合返回家庭或个人独处情境中时,又实现了从公众向私人的变换。交往行动展开的生活世界是公众与私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发生直接联系,不断转换统一的领域,二者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7. 简述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

【答案】(1)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功能主义者虽然对分化问题有所论述,但人们通常都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家的分化论持有批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