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比较文学方法与文学经典解读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后殖民批评在研究视域上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
【答案】之所以说后殖民批评在研究视域上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原因在于:
(1)比较文学在研究视域上是在“四个跨越”的选择中展开自己的研究。后殖民批评的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内质是当下国内学术界众所周知的,同时后殖民批评还具有跨学科性。
(2)后殖民主义的源起基地是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却广涉一系列学科,它是当下学术研究中最有影响力、扩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因此,20世纪90年代取道于欧美学界在中国大陆崛起的后殖民批评给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
2. 请结合比较诗学之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答案】(1)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同”
①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
②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
③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④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
⑤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2)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别异”
①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
②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摹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
3.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4.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型丰富并发展了译介学的学科与理论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承接19世纪之理论意绪,发展了“翻译创造观”
借助于近百年理论研究的历史积淀,在扬弃并深化“可译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使相关理论得以升华,认为翻译可以“创造性地再现原本”,以适应译入语文化的现实需要,这便廓清了翻译活动的内在文化动因和运行规律。
(2)呼应并发展了20世纪初叶的“翻译建构观”
这既是20世纪初叶译学理论“语言建构观”的历史延续,又是持续的跨学科注入予以理论涵养的自然结果,并因之而形成了现在基于“权力行为”的“文化建构观”。
(3)凸现比较文学的学科品质,丰富和发展了“翻译整合观”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近百年的译介学理论发展不断凸现这种品质,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与对话,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和理论渗透。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译介学总是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政治资源,以凸显本学科的内涵发展。
5.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6.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7. 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答案】钱钟书知识结构上博通中外,又在欧洲受过多年的教育与训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钱钟书就出版了《谈艺录》
昔人谈艺之作甚多,历代诗话、词话,甚至野史笔记中所在多有。明人徐祯卿即以所著《谈艺录》名世。但钱钟书的这本书与昔人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昔人谈艺往往从印象出发,就诗说诗,即便能举一反二,也很难超脱时代的局限。因此多为赏析之作。
钱钟书的这本书虽也自称“赏析之作”,但因其所考所论,能“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因此自成一格。况钱钟书博极群书,学贯中西,凡所采用,均中西学界方家之作,因此所论问题,虽多不大,却能做到微言大义,于广博中见出精深,中西文学实例相互参校,相互阐发。《谈艺录》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
(2)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钟书巨著《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史的一座丰碑
它继续采用《谈艺录》那种典雅的文言诗话形式,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古代10部重要典籍,引用了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3)《七缀集》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钟书在80年代出版的《七缀集》,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与此同时,一批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出现了,并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4)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由季羡林任会长,李赋宁任副会长,钱钟书杠顾问,决定出版不定期的《通讯》,并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从书》。
8.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