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2.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3.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4.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多项选择题

5. 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包括( )。

A. 生理的标准

B. 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

C. 生化的标准

D. 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

【答案】ABCD

【解析】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包括:①生理和生化的标准。如果个体通过应对减低了生理唤起,生理指数恢复正常,应对就被认为是成功的。②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应激会干扰生活,因此如果应对能使人恢复正常生活,那么应对就是成功的。③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

6. 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 )。

A. 过去的经验

B. 心理防御能力

C. 生理反应

D. 应对能力及疾病行为

【答案】ABCD

7. 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 )。

A. 灾难综合征

B. 兴奋行为

C. 破坏行为

D. 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案】AD

【解析】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可以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灾难综合征。

8.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 )等方面。

A. 亲密

B. 依恋

C. 服从

D. 利他

【答案】ABD

【解析】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①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

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②利他。恋爱中的人之间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③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9. 问卷设计的适度规模原则包括( )。

A. 针对特定问题展开

B. 问题不要太多

C. 避免出现歧义

D. 面不要太广

【答案】ABD

【解析】问卷设计的适度规模原则包括:问卷设计时,尽量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不要牵涉面太广。如果问卷过长,问题太多,会引起被调查者的疲倦甚至反感。

10.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 )。

A. 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和倾向

B. 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和倾向

C. 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和倾向

D. 焦虑越强烈,越会増强亲和倾向

【答案】BC

【解析】从亲和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11.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 )。

A. 海德的平衡理论

B. 认知失调论

C. 社会交换论

D. 本能论

【答案】ABC

【解析】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①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②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③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