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归因

【答案】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通常将其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2.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3.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

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4. 态度与偏见

【答案】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它与态度的情感要素相联系,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非认识之上。

二、简答题

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争论?为什么会发生争论?争论的意义何在?你是否同意本书的看法,请说出理由。

【答案】(1)人们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①主张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西方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的学科;“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等”;或“研究社会群体的起源、发展、结构和功能所包含心理因素”。

②主张研究个体怎样在社会情境或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心理及行为。相当多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下产生社会行为的动机、情操与意志力,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研究与各种社会刺激相关联的个体的经验与行为”;“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设想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研究个体受社会情境所影响的方式。

③此外,也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避开了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2)争论的原因

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总是遵循一种内在逻辑的。人们先依据社会实践的需求展开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有人出来加以综合、系统化或建构学科体系,并试图界定其研究范围与明确其对象;接着又有许多人遵照学科规定开展研究,随着研究问题的扩大或缩小以及学科的进展,它又会引起学者们更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争议或达成共识。

(3)争论的意义

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一门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或边缘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宽窄范围和重叠等问题,如果不明确,就会影响科学发展的速度与前景。因此,很有必要予以探讨和加以确定。

循环往复的争论与分歧,可以使人们对学科对象的认识由不全面而渐至全面,由相对真理逐步接近绝对真理,这大概也是社会心理学对象争论不断出现的一种必然性。

(4)本书作者的看法

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6. 内外群体的区分会带来什么心理效应?

【答案】(1)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

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2)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 )。

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3)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

,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

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7.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