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归因

【答案】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通常将其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2.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増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3.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4.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5. 分析从众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的心理后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与态度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积极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从众有利于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满足个人的安全感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因此,从众是维持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2)消极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了人的创造性,使个体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由于从众的去个性,使得人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众,群体中的反对意见也无法激起大家的思考。于是一些本来是真知灼见的思想就被窒息,个性也被“众性”所淹没。

6. 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都有哪些与平时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答案】地震是一种强烈刺激,会引起人们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反应往往遵照下列次序:

(1)情绪惊恐。首先是震惊,接着是害怕和慌乱,并且出现认知的“空白”和智力迟钝; (2)认知判断。发生在惊恐之后的某一阶段,人们将当前现象与地震知识结合起来,确认是发生了地震;

(3)外部行为。在惊恐之际,特别是在认知判断之后,力求自我保护,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表现出外部行为。

7. 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

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 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有XYY 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件。

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a. 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大众传媒等。

第一,家庭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麦科德()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

)早期的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帕特森(

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校

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倾向。哈格里夫斯(

良心理。

第三,居住区

不同的居住区可能形成不同的邻里关系特点、文化模式和社会心理气氛,其中的缺陷可能导致犯罪倾向。邻里间的不和睦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不良思想和反社会倾向。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居住区、人口稠密居住区和外来人口居住区的犯罪率比较高。

第四,职业

人长久受职业的影响,也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特点,其中的不良影响会引发或者増强犯罪倾向。低职业者一般收入较少,因而在价值观中十分注重金钱。在这种气氛中生活,难免增强唯利是图倾向,导致犯罪。

b. 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倾向产生影响的原因

某些社会环境会刺激某些超强的、畸形的欲望;

某些社会环境会灌输和传授反社会或者违法的价值观念;

)的研究发现,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某些学生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