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文学视野中的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关键词:唐代文学;西北民族关系;诏敕;诗歌;笔记小说

  摘要


唐代文学蔚为大观,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美学价值,其史学价值、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而西北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随着诸多民族大规模的迁徙、杂居与融合,以及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国家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的重要阶段,而隋唐统一之后国家的政治重心即在西北,西北地区的重要地位重新得以确立,有唐一代的兴败存亡就直接系于西北民族关系。
本文主要从唐代文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有唐一代的西北民族关系,及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影响,研究力图从文学现象转向历史过程,以整体的历史观与文化观来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述,以期对所研究问题形成系统和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唐代文学文体齐备,考虑到逻辑性和条理性问题,主要是从不同文学文体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论文的基本结构,使得论述更为清晰明确。依据唐代的文学观及文学分类特点,选择基本能够反映唐代文学特征的实用文体(主要包括诏、敕、奏疏、论议等)、各类诗歌和笔记小说三类,相应地从政治关系、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等三个方面对唐代的西北民族关系进行研究。
?“引论”部分,主要是对本选题研究意义、历史现状、研究思路及运用材料与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申述。尽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研究逐步走向了全面和深入,但对于唐代这样中外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艺术繁荣发达的时代,以文学为观察视野的民族关系研究还没有特别地被重视起来。而真正要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又需有宏观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并结合文学、社会学、文化史、民族史、思想史等学科理论,其难度不言而喻。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了文史结合、宏观论述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统计分析等方法,力图将研究引向深入和明晰。
第一章“唐代的诏敕疏议与西北民族关系”,主要以安史之乱为界,分前后两期,结合唐代关于西北民族关系的各种诏敕、疏表、论议等实用文学文献,来探讨唐代的民族观念、民族政策及西北民族政治关系与行政管理,并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论述。民族观念部分着重分析了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代前期的民族意识与观念,认为唐太宗的民族思想形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之中,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民族观中积极和进步的成分,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深刻总结。后期民族观念虽有很大变化,但唐代民族政策基本以夷夏一家、“大一统”的积极观念为指导,施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然后以各期诏敕疏议为线,于唐代前期主要阐释唐朝与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及吐蕃的交往,后期则着重于唐与回纥、吐蕃的和战关系。
第二章 “唐代诗歌中的西北民族关系”,以唐代诗歌的视角,从唐代西北民族战争、使者往来、和亲策略、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勾勒唐代西北民族关系的发展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展现不同时期士大夫阶层在民族关系思想方面的主导倾向与矛盾心理,对以往唐代文学研究中某些重要边塞诗歌的误解也进行了具体的辨正。间接涉及到西域文化对唐代诗歌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唐代诗歌文化空间的拓展、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化、表现领域的扩大等方面,都有更进一步的推动和增强。
第三章 “唐代笔记小说中的西北诸族人物类型分析”,主要论及唐代笔记小说中西北诸族各类人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试图反映唐代广泛的社会生活中,西北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现实意义。西北诸族各类人物分析中,军事政治人物方面侧重于国家政治层面的作用与影响,及其在笔记小说中的面貌。胡商与胡僧的分析则以笔记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性质等的不同,对笔记小说中胡商与胡僧的故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归纳,来展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概括性的陈述和引申。
总之,唐代文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西北民族交往之画卷,其中有征战、朝贡、和亲、经贸往来、文化传播,更多的则是西北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知,互相学习和借鉴,而期间又有分化与融合,最终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固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