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苏轼在凤翔府时期虽然短暂,但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质量水平上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笔者以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为研究基础,结合历史文化学和文体学,对苏轼在此期间的诗歌创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苏轼在凤翔府期间诗歌题材的创作倾向;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苏轼对诗歌文体的运用以及特点;第三部分对苏轼在此期间的诗歌艺术风格进行了剖析,以求能比较全面认识苏轼的诗歌创作。
第一部分,笔者结合陕西关中以及凤翔府地域文化特征,对苏轼此一时期的诗歌题材取向以及文学题材的开拓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苏轼在凤翔府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他的诗歌题材内容十分丰富,这其中不仅包括诗人“吟咏性情”的咏物诗和抒情咏怀诗,还包括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咏史怀古等方面的诗歌题材,这其中美学价值意义最高的当属他的写景记游诗。通过苏轼对诗歌题材的选取倾向看,此时的苏诗诗歌创作题材不仅丰富,而且多有创新。在这之中,苏诗既沿袭了传统诗歌“吟咏性情”的创作倾向,又体现出宋诗“以意为主”的创作趋势。
第二部分,笔者运用文体学的研究理论,结合苏轼的文学接受观念,对其诗歌文体运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通过笔者统计发现,苏轼在凤翔府期间所创作的138首诗中,以七言古体诗和七言律诗的文学成就为最高。在这之中,苏轼所涉及的学习对象比较广泛,这使得苏诗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具体诗歌文体运用中,苏轼主要受韩愈、杜甫、李白等人的影响比较大,并且他较多的吸收和借鉴了杜甫的以诗为文和韩愈的以文为诗的手法,而且这之中还带有太白诗风的飘逸、奔放特点。尤其是在七言诗的创作上,苏轼的突出成就以及不懈探索,都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他在文体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比喻、使事用典、议论等手法,使得宋诗的艺术手法表现更加丰富、成熟。
第三部分,在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对苏诗这一时期的诗风多样化,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索研究。此时的苏诗以七古为代表,他融韩诗、杜诗、李诗的优点于一体,这不仅体现出苏诗大气磅礴的诗歌艺术特征,而且还使得苏诗形成了清雄奔放、驰纵自如的艺术风格。另外,由于苏轼天性喜爱自然,且多有贴近陶渊明、李白等人诗风的特点,这使得苏诗在七律、五古等诗体中形成了天然自得、轻逸简淡的艺术特征。可以说,正是由于苏轼的不断探索,才使得苏轼能在日后的文学创作天地中,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渊博才学和见识独到的艺术感知力。
总之,要深入理解宋诗的特点和全面把握苏诗的艺术特征,就必须重视苏轼在凤翔府时期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