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2.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3.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4.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颖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5.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6.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的原始道教教派。因奉道者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 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命其为天师,因此也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地区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令祭酒讲解《老子五千文》。两晋时期,四川与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常有以五斗米道的名义起事者。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为北天师道。
7.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8. 参验
【答案】“参验”是韩非主张的用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的一种方法。韩非认为“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他所说的“参”是指“参观众端”即把不同的事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鉴别,以避免片面性。其所谓“验”是指看一种思想是否有实际的功能。他指出:“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八经》)要确定某一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分析各种说法,并从天、地、物、人四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检验。只有符合这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的认识,才称得上是正确的认识。
二、简答题
9. 王弼“得意忘言”
【答案】(1)提出过程
“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伍忘签”、“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
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 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10.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1.谈谈墨子的“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1)“三表法”的内容
墨子主张用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之亲身经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在此,墨子强调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重加视古代文献的记载,尤为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2)“三表法”确立的意义
①积极意义
“三表法”的确立有积极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次提出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问题,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