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待

【答案】“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2.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3.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

【答案】“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工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4.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5.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 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6.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7. 尚同

【答案】尚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主张的“上同于天子”的秩序观。“尚”通“上”“同”指同一或统一。墨子认为,在没有“正长”的原始时代,人们以自己的是非为各自的标准,故“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导致社会混乱。

①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要求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做到“上同而不下比”。这样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统一判断是非的标准,社会才能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他又认为,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十天”即尚同的最高标准是“天志”。否则,天子公侯就无是非标准,最终无法达到尚同的目的。

8.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二、简答题

9.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苟子的道德教化观,是指用礼义法度引导道德的本性。

(1)“善”的来源

在荀子看来,“善”就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需要。

①“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而正是这种群体

性的社会生活,是使人之为人而得以优异于自然万物、乃至于役使自然万物之所在;

②作为“善”的表征的“义”是来自于人的“群”与“群”的“分”。这是按照人自己的需要设置的,是人为的。

荀子非常强调“善”的人为性。“其善者伪也。”这里所说的“伪”即人为。

(2)“善”的建立

在荀子看来,“善”的建立,有待于“心”的作用。荀子把“心”(心之多计)与“天”(欲)看作是对置的关系。在对置中,荀子看重的小是“天”而是“心”。“心”有控制情欲的能力,从而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心”的这种控制情欲并使之合于道德的能力,又来自于它的认知性。

(3)荀子与子思、孟子在道德教化观上的比较

①荀子不仅把道德看作是人为的,而且把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上。在修为上讲“化性起伪”讲“注错习俗”是经验的路向;

②子思、孟子或以“善性”属“天命”或以属“本心”所以在修为上重“存心养性”是先验的路向。

10.义,利也。爱利,此也; 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答案】(1)释义

爱人之心与利人之心都是在我的,而所爱所利都是在他人的。在我的仁与义“不相为内外”因为都是在我的; 在他人的所爱与所利也“不相为外内”因为都是在他人的。把仁与义作外内区分是荒谬的。

(2)主张

墨家不主张“仁内义外”认为仁是爱,义是利,爱利都是发自自己。而所爱所利的对象是别人。所以无论是从内来看,爱利在内; 从外来看,爱利的对象也是同一个人,爱利仍然在内。墨家认为爱、利不可分,对内对外的标准不应该有等差,这就是墨家的兼爱。义的标准来自于外,而不是来自自心。义是人们的共识,义的指向是人们合作共存。所以,义是来自外部的标准。

①“兼爱”的涵义

“兼爱”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标志。“兼爱”的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②“兼爱”学说和儒家的“仁爱”学说的区别

a. 在爱的范围和程度上

儒家依据宗法伦理,承认有亲疏远近之别、贵贱差等之分。墨子则坚决反对宗法伦理,主张爱无差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b. 在先后顺序上

儒家主张先爱自己之“亲”然后再推及别人之“亲”是谓“推己及人”。墨子则要求人们首先去爱利别人的父母:“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c. 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