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573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老之学
【答案】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井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黄老之学依托十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2. 内丹
【答案】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3.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4.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
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5.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7.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8.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程的形上形下和阴阳、道器思想。
【答案】二程兄弟将理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据,因而他们对于形上形下的解释也与此有关。
(1)大程的思想
大程认为,《系辞》中只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把道、器区分得最清
楚,阴阳井不是道,而是形而下的器。而道才是普遍、抽象、超越具体事物的形而上者。但是他并不认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区分存在于现实中,在现实中,道器是融合为一的。形上形下,即道、器的区分只是我们思想分析事物的结果。
(2)小程的思想
小程认为,尽管道不能离开阴阳,但是阴阳属于气,气只能是形而下者。作为其背后根据的道才是形而上者。如果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观点来看的话,形而下的器或气就属于具体特殊的事物,而形而上的道则属于抽象的一般。一般不能离开特殊而独立存在,但是特殊必须以一般为根据。
(3)两者的不同
相较于大程,小程更加强调作为事物根据的一般,即道,这可能与他们天理的思想有关。他们所说的理,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指宇宙中事物的本体和根据。如果事物是然的话,道和理就是事物的所以然。小程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表现了他对事物背后根据的理的重视。他认为,阴阳并不是道,道就是指配合阴阳变化流行的所以然的根据。
10.老子“为学口益,为道口损”
【答案】(1)释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最后到达“无为”的境地。老了说“为学日益”就是承认,对于追求学问的学者来说,知识越积累,就越丰富。那么,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和“静观”。
(2)评价
老子的这一论断,表明了他注重理性思维,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这是具有合理性的。这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但这也容易导致把理性思维绝对化,甚至陷入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
11.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在个人精神境界上,程颐和程颖格物穷理追求的是“乐天知命”的和乐境界和圣贤气象。前者偏重于理性的追求与满足,后者则偏重于仁者“与物同体”境界的体验。
(1)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颗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己无分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表明天地万物即是一个“大我”“我”有宏大宽阔又有平等齐一的宇宙包容气象,在这种高瞻远瞩、平等齐一的心灵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快乐。在这样的开放心态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忧愁苦虑来束心缚体。
(2)仁心
“与物同体”之心即仁心。仁心有一股超世脱俗、博爱至命的伟大力量,有股至大至刚至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