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2.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3.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4.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5.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
【答案】“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工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6.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7. 《庄子注》
【答案】《庄子注》是西晋玄学家郭象对《庄子》进行解释的名著之一。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但也汲取了向秀的思想,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庄子注》代表魏晋玄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它是出现在早期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理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气遭到崇有论驳难、批评后,因此它带有后期玄学的理论特点。《庄子注》运用“辩名析理”的解经方法,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注重名理的解释,阐发其中的哲理。其中着重对“物各自生”、“独化”、“无待”、“自足其性”、“物安其分”. “内圣外王”这些思想进行了发挥,改造与发展《庄子》思想,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观点,使先秦道家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8. 古文经学
【答案】古文经学是经学学派之一,同今文经学相对。汉朝学者传习的经书,许多都是用“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后来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经书被陆续发现,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因此称为叫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小学、明古训。由于古文经学在民间流传,因此一般把经传作为历史研究。古文经学家尊周公为先圣,尊孔子为先师,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主张从周复礼。东汉以来,古文经学日渐抬头,出现了贾逵、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家。清代,乾嘉学者治经追踪郑玄、许慎,精通小学,详究名物故训,号为“汉学”。近世如章炳麟、刘师培均属于古文经学一派。
二、简答题
9. 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掣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
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10.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2)释义
荀子说:“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壹而静。”“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 “静”就是要做到不因幻想或假象干扰正确的认识。“虚壹而静”是指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11.简析王弼“以无为本”命题的含义。
【答案】“以无为本”是王弼哲学思想的根本观点。这个思想源于《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
(1)“无”是“有”的“本”、“体”。
王弼在在解释“以无为本”时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在《老子》那里,“有生于无”基本上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王弼强调“以无为本”这迥异于宇宙万物生成论,反映出玄学的理论特点。他提出:“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