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573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2.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答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在张载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用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本来是用来表示卦象所表达的义理和纷繁复杂的卦象之间的关系。认为理和象是不可分的,理是象之理,象是理之象。二者是显微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提法应用到理事关系上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理可以看做事物的本质,是至微的; 事可以看做感性的现象,是很显著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3. 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他指出,《春秋》要求大一统,但现在百家都有各自的要旨,并相互参差抵悟,这就使得统治者无法完成统一。另一方面,如果法令制度经常变更,臣下和人民可能会不知所守。因而只要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言论,就应当将其兴起的根源杜绝,使得他们不能与儒家争道。这样天下就有了一致的条例准则与明晰的法令,人们便会知所从。此后,在学术与仕进方面,儒家被定为一尊。最初,独尊儒术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和稳定国家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白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工具,严重禁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4.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5. 《复性书》

【答案】《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6.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7.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8.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二、简答题

9. 简述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由司马承祯所著。

(1)全书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层次和步骤。司马承祯结合老庄思想,吸取佛教止观禅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作用,对后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2)作者认为修“坐忘之法”的第一步是“信”“信是修道之要”。他直接征引“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为“坐忘之法”的理论核心。在“信敬”的基础上,他在《坐忘论》中以“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的主体形式推定实现“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步骤,之后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收心”是“坐忘”之要。其主静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家影响非常之大。

(3)《坐忘论》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俊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10.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他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1)“反”的含义

①相反

“道”之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道”生万物的过程即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没有形质转化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

②反复

“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

在“相反”和“反复”之间,老子显然更重视“反复”。

(2)“道”的运动变化

①“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大”);

②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

③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

④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3)“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它不但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了他观察纷纭的现象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政治问题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