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4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答案】偏执病人具偏执、猜疑、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等特征。其问题在早期生活中就已有显现,虽然病人也感觉社会适应困难及工作不愉快,但并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此类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4%〜7.3%。此外,临床发现这一类病人中男性居多。偏执型与强迫症的共病率达19%,与惊恐障碍的共病率为6%。

2. 图式

【答案】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每个人有其特殊的系列图式,图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经验。图式有适应性的,也有非适应性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式。在认知治疗中,评估和改变基本图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图式在较早的个人经验中形成,所以图式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3.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 )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 )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

(1)习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

(2)消退: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 在没有US 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3)自发恢复:消退并不等于消失,一段时间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

(4)泛化:即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无条件反应。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4. 广场恐怖症

【答案】(1)含义:又译场所恐怖症,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征,目前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

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地方。

(2)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①焦虑症状: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②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③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广场恐怖症患者开始时只是回避那些不容易迅速离开的场所,有的人初期只要有熟悉的人陪同,就可以外出。随着病情的加重,恐惧的场所泛化,最严重者,终年不敢跨出家门,生活受到严重妨碍。

5. 同性恋

【答案】同性恋是指指向同性的、情爱的思想和情感,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

在人类历史上,同性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宽容;但在西方,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反对,同性恋不但在道德上遭到谴责,在法律上也被严加限制。

在学术界,早在20世纪初,霭理士就认为同性恋是自然的、非病理性的现象。弗洛伊德对同性恋也持同情的态度。但少数学者的声音并不足以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

1953年,Kinsey 在其著名的性学研究报告中指出,同性恋与异性恋不能截然区分开来,而应该看作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端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中间则分别是部分同性恋、双性恋和部分异性恋。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从DSM-11系统中删除同性恋的诊断。这意味着西方社会不再将同性恋看成是一种变态行为,而将之视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变异。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对同性恋人群开展深入的研究。他们均认为不能因为性取向的不同而将同性恋看成异常,或看成是一种疾病。

从诊断标准来看,DSM 已经去除同性恋诊断;ICD-10也指出,单纯的性取向问题不能被视为一种障碍,但保留了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诊断。CCMD-3仍有同性恋的诊断,但同时指出: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符合诊断的人是“性发育和性定向伴有心理障碍,如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并为此感到焦虑、抑郁,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6. 领悟疗法

【答案】钟友彬在中国应用心理分析的实践之中发展出来了认识领悟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是一种通过解释使病人得到领悟,从而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的心理疗法。它一方面保留继承了心理分析疗法的一些治疗原理,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济状况而建立。

7. 精神发育迟滞

【答案】精神发育迟滞是以智力较低、适应功能较差为主要特征的障碍。因为它病因复杂,在我国其分类、定义和命名尚不统一。教育部门成为“弱智”,而儿科和精神科惯用“智力低下”。国际统称为精神发育迟滞。

8. 分离性障碍

【答案】分离性障碍,从文字面上理解,是说那些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心理活动现在相互分开了;一个心理活动的共同体解散了;脱离整体生活,并不再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患有此类障碍的人有的会意识不到自己具有的某些心理功能,有的甚至感觉不到对自己或周围世界的知觉。还有人想不起来某些关于自己的事件,有的以一个新的身份生活。而这些障碍并没有可检测出的大脑损伤。

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上,偶尔体验到对自己的陌生感或短暂的记忆缺失或身份混乱,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成年人也可能在非常疲倦,或遭受了重大的生理或心理创伤后发生分离现象。这些现象属于正常范围,不能看做是分离性障碍。

有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转换性障碍应该看做是属于分离性障碍的一种而不是躯体形式障碍。根据前面所述,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DSM-IV 中,分离性障碍是包括了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恍惚障碍及分离性身份障碍等。因为对这类障碍了解得都较少,本节仅对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恍惚障碍进行简单地描述,然后对分离性身份障碍作较为深入的论述。

二、简答题

9. 简述癔症的研究历史。

【答案】癔症(hysteria ), 亦译作歇斯底里,这一疾病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医书中曾有记载。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多发作于女性之中,是由于女性的子宫在体内到处游走所致。

中世纪时认为,癔症起因于魔法或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18世纪初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异常。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Charcot 认为癔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

1941年,一个英国人将癔症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它所呈现的精神和躯体症状并不源于器质因素,产生和维持的动机不完全自觉,这些症状旨在获得某种实际的或幻想的利益。

1978年ICD-9中认为癔症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机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价值。

1980年以后,DSM 系统取消了“瘡症”这个疾病单元。

10.简述心身疾病要符合两条标准。

【答案】(1)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症状或者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