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障碍
【答案】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分属于心理学和医学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障碍进行研究,其结果相辅相成。
2. 环性心境障碍
【答案】(1)环性心境障碍的病人可以在数年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致其成为了病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他们的轻躁狂期,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直至进入正常期或抑郁期。
(2)DSM-ⅠV 对环性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至少2年,呈现多次轻躁狂症状及多次抑郁症状,但不符合重性抑郁发作。
②在这上述2年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没有一次A 症状消失长达2个月。
③在这2年中,从无噪狂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或混合性发作。
④A 症状不可能归于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也不是叠加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或未注明精神病性障碍。
⑤这些症状并非由某种药物或一般躯体性情况导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⑥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3. 性别认同障碍
【答案】性别认同障碍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异己性别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想以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患者为自己的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性别认同与自己生理上的性别不一致,强烈地希望成为异性,常常寻求各种方法试图改变他们的身体和性征。
性别认同障碍可发生在儿童期、青少年或成人期。
4. 精神病
【答案】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祌病学的研究范畴。
5. 双相心境障碍
【答案】(1)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下一次发作可以表现其他形式。
(2)双相心境障碍的类型
在DSM 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①Ⅰ型双相型障碍
Ⅰ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但无抑郁发作的历史。
②Ⅱ型双相型障碍
Ⅱ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此,Ⅰ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有躁狂发作,Ⅱ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无躁狂发作。
(3)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 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要诊断躁狂发作,其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的程度),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而在CCMD 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的情况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6. 焦虑和防御机制
【答案】焦虑泛指恐惧和担忧的感觉,是心理分析观点中的重要部分。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现实焦虑、神经质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完成它的任务,即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这些程序被弗洛伊德称为防御机制。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来自内心愿望与外在现实,另一方面存在于人格结构之间的冲突。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7. 孤独症
【答案】孤独症又译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孤独症的概念最早由Karmer 提出,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种发生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之后又被称作Kanner 孤独症、婴儿期孤独症或者儿童期孤独症。Karmer 认为孤独症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包括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无想象力的游戏,而孤独症最根本的特征是从生命早期就没有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大概为0.4%。〜0.5%。。一项按广泛的孤独症定义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率约1%。。不管是临床样本还是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高于女孩,孤独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0〜5.0):1。在我国,报道的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在(6.5〜9):1。
8. 基因
【答案】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养环境都会影响人的行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发展范围,而环境则影响了这个人实际的发展可能性。遗传只是带来了“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
一般采用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来研究遗传对于心理障碍的影响,采用行为基因学中的关联分析法确定和特定心理障碍相关联的基因。
9.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答案】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违反社会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其表现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率在0.05%〜2%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反社会人格经常伴发药物滥用、酒精中毒,与酒精中毒共病机会尤其多。
反社会人格障碍,曾有若干个名称,如“悖德狂”、“自我病态”、“社会病态”和“精神病态”,其中主要的两个名词是“精神病态”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在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①按照对病人进行精神病态诊断的检核表,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与病人访谈、结合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的反映和情境材料(如监狱纪录)给病人打分,高分意味着精神病态。检核表的项目包括:能说会道/外表迷人;认为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易感到厌倦/需要刺激;病理性撒谎;控制/操纵;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寄生的生活方式;缺乏行为控制能力;性关系混乱;有早年品行问题;缺少现实的长远计划;易冲动;缺乏责任感;不能对行为负责;多次的婚姻关系;少年时期行为不良;犯罪方式的多样性等。
②检核表与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相比较有部分标准是一致的。DSM 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判断标准中是由病人自己报告多年以前的生活事件的,可能不真实。因此,精神病态的概念在进行诊断时似乎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10.分离性障碍
【答案】分离性障碍,从文字面上理解,是说那些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心理活动现在相互分开了;一个心理活动的共同体解散了;脱离整体生活,并不再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患有此类障碍的人有的会意识不到自己具有的某些心理功能,有的甚至感觉不到对自己或周围世界的知觉。还有人想不起来某些关于自己的事件,有的以一个新的身份生活。而这些障碍并没有可检测出的大脑损伤。
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上,偶尔体验到对自己的陌生感或短暂的记忆缺失或身份混乱,这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