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经性贪食症

【答案】20世纪初认为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

1959年,美国人A.J.Stunkard“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发表后,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组症状在疾病分类学的地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

1979年,英国的GeraldRussell 首先提出使用“神经性贪食症”这一术语,逐渐被公众接受。 1980年,神经性贪食症首次作为进食障碍中的一组综合征,被列入DSM-Ⅲ中,得到认可。 至今学者们对该综合征的确认及其在诊断分类学中的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上。主要分为以GeraldRussell 为代表的英国派和以DSM-Ⅲ制定者为代表的美国派。

①GeraldRussell 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慢性阶段,是不进行自我控制的神经性厌食症。即认为神经性贪食症可被视为持续的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这两者在精神病理方面是相同的。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倾向采纳Russell 的观点。

最近有研究者发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应该具有相同的心理病理核心,神经性贪食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了的神经性厌食症。

②美国派学者则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完全有别于神经性厌食症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单元,这是他们与Russell 的根本分歧。

2. 神经病

【答案】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3. 基因

【答案】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养环境都会影响人的行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发展范围,而环境则影响了这个人实际的发展可能性。遗传只是带来了“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

一般采用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来研究遗传对于心理障碍的影响,采用行为基因学中的关联分析法确定和特定心理障碍相关联的基因。

4. 精神障碍

【答案】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5. 认知评估

【答案】个体总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这些评估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其中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评估叫做自动思维。在认知疗法中,要求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并对其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思维。

Beck 归纳了思维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

(1)武断的推论:指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

(2)过度概括化;即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忽略其他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抑自己的成绩、优点;

(6)个人化: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如此。

6. 惊恐障碍

【答案】惊恐发作是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不少人都曾经历偶尔的惊恐发作,尤其面临强烈的应激时容易发生,但大多数不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影响。若惊恐发作反复出现或个体担心惊恐发作,并对其生活造成干扰,这些人可能患了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7. 分裂型人格障碍

【答案】分裂症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病人虽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美、德等国采用PDO 、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患病率为0.6%〜14.6%。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 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8. 心理障碍

【答案】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

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分属于心理学和医学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障碍进行研究,其结果相辅相成。

9. 苯丙酮尿症

【答案】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隐性基因遗传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大概20000名婴儿中有1名患有此病。

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婴儿出生时显得正常,但由于缺乏肝酵素,使体内的苯丙胺堆积在血液和组织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会对脑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约1/3的患儿不能行走,2/3的患儿从来不能学会说话,超过半数的患儿IQ 在20以下。

病征通常在出生6〜12个月后出现。婴儿一经检验出苯丙酮尿症,可用食物疗法控制体内的苯丙胺含量,直到6岁大脑基本完全发展为止。及早适当的治疗可以停止脑神经的损伤,患者很可能拥有从边缘至正常的智力水平。

10.性偏好障碍

【答案】性偏好障碍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二、简答题

11.简述癔症的研究历史。

【答案】癔症(hysteria ), 亦译作歇斯底里,这一疾病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医书中曾有记载。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多发作于女性之中,是由于女性的子宫在体内到处游走所致。

中世纪时认为,癔症起因于魔法或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18世纪初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异常。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Charcot 认为癔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

1941年,一个英国人将癔症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它所呈现的精神和躯体症状并不源于器质因素,产生和维持的动机不完全自觉,这些症状旨在获得某种实际的或幻想的利益。

1978年ICD-9中认为癔症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机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价值。

1980年以后,DSM 系统取消了“瘡症”这个疾病单元。

12.等级诊断原则和多轴诊断原则各有何优势?

【答案】等级诊断原则和多轴诊断原则各有其优势。等级诊断原则较多和较细致地考虑了异常现象的区分和辨别中应注意的问题,分等级情况确定诊断,思路明晰;而多轴系统将异常现象放在更为全面的框架中进行考虑,其思路不仅限于异常现象的辨别,而是考虑到了人的整体状态和人与其生活的情境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结合运用两种诊断原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