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2.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3.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4.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5.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
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二、简答题
6. 记者应当怎样入乡问俗、入乡看俗和入乡随俗?
【答案】善于认真细致地观察社会习俗,是采访中捕捉生动细节的手段,也是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
(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
一般来说,解和掌握各地生活习俗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从民族地方志或者当地的《旅游指南》、《民族风情》等册子中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社会习俗。
②从一些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积累。关于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以及描写民族风情习俗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加,记者要善于从其中对各地的风俗习惯的背景介绍及细节描写中积累习俗知识。
③亲自到民间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情。只有做到入乡问俗,入乡看俗,才能真正入乡随俗,采访也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民间是一所大课堂,从民众中解习俗,其乐无穷。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在民间也仍然存在着一此不好的陋习旧俗,如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沉渣泛起,危害百姓。这样的习俗,不仅不能随,而且要坚决加以抵制、反对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破旧俗、树新风的重任,千万不可被陋习旧俗所迷惑。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离不开观察?
【答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仅需要用嘴来问、用耳来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观察,这样“眼、耳、嘴、鼻”并用,才能获得最全面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忽略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只是一味地注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1)传播学把符号分为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传播的非语言符号显然先于语言符号,而反过来,又强化语言符号。这一过程告诉我们:视觉感应是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
(2)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达的,其余65%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达,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服饰、仪表、目光的流动、面部表情、体语等等。
(3)新闻采访活动就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现场环境,对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不经意问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信息。
(4)采访中,采访对象皱皱眉头、握握拳头、摇摇脑袋、身体姿势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的服
饰、周围环境的布置等等,常常包含着一种“语言”,传达着某种“信息”。能不能观察到并且理解它们,不仅关系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而且关系到记者能不能全面地把握新闻事实,因为这些细节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若能通过自己的“慧眼”抓住这一忽闪的眼神、一掠而过的喜怒哀乐以及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便能体现出采访对象言传不到的精神风貌,写出更有意义并富有立体感的新闻来。
综上所述,离开观察的采访将是不全面的,没有观察细节的作品将是不完美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处处留心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捕捉新闻,练就一双“慧眼”。
8. 加强新闻采访研究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加强新闻采访研究工作对新闻事业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直接指导新闻采访,推动新闻事业发展
新闻采访研究是新闻实践活动的理论结晶,然而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导实践,使之应用、贯彻在实际生活中去。新闻采访研究是新闻采访活动的指挥棒,直接指导着采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采访研究中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是贯穿在采访中的一条红线,它确保了新闻事业生存、发展的现实意义,是坚决不能动摇的。
(2)活跃采访学学术风气,提高新闻理论的水平
新闻采访学既要研究新闻采访的方法、技巧,又要研究采访活动的规律。这些从生活的大海中抬出的理论的珍珠,是整个新闻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活跃学术风气,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各新闻实践机构与各新闻科研机构的学术渗透,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学校、科研所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提高新闻理论水平有着良性的促进循环的作用。
(3)培养锻炼新闻队伍
将新闻采访研究的理论用于实际采访活动的指导中,对于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成长极为有利。他们可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并将之应用于实践,避免走弯路和个人摸索的无谓浪费,同时,也可以大量汲取新闻采访的理论精华,对于培养记者个人素质,提高自身修养大有裨益。
9. 试从社会习俗的角度,分析新闻采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答案】新闻采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体现在:(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他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接触各种不同的领域,如果需要,他还要跑遍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角落。所以,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在平时从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并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厚积而薄发,采访时一就能得心应手。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俗话说:“身在罗马,则为罗马人所为’夕,这也是与采访对象亲密起来的力一法。入乡随俗,是进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