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701哲学综合(马哲原理40%中西哲学史常识各30%)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坚白相盈
【答案】坚白相盈是指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说提出的“坚”与“白”不能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的观点。他们认为,“坚”和“白”是坚白之石的统一属性,虽然人们用眼看时不觉其“坚”用手接触时不见其“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但是坚白之石同时包含了几种属性,所以这些不能把这些属性彼此分开。“坚白相盈”的命题触碰到了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
2.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3. 《中庸》
【答案】《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小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4.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5.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
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6.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7.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8.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二、简答题
9. 简述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
【答案】孙中山是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进化论,包括宇宙进化论、生物进化论和历史进化论。
(1)宇宙进化论
宇宙进化论即“物质进化之时期”指宇宙的起源和形成阶段。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将“以太”译为“太极”同时将“以太”作为物质世界的始基,认为“以太”的运动产生电子,电子凝集成各种各样化学元素,从而构成各种物质,进而形成地球。
(2)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物种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肯定生命始于“生元”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
(3)历史进化论
历史进化论是“人类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摆脱兽性而形成人性的过程。人类进化的法则不是“竞争”而是“互助”。正是因为互助,人类才可能摆脱现在世界的各种痛苦,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10.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
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沦。“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11.请简要介绍何晏等编的《论语集解》一书。
【答案】《论语集解》是现今保存最早且最为完整的一部《论语》集解体著作。
(1)《论语集解》是为了改造旧学、缔创新学。
《论语集解》所集录,为汉代研治《论语》之大成,记录了四家汉人注释和魏人三家注释。实际上,《论语集解》的作者有五人,但由于何晏总领其事,故一般称为何晏注。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是改造旧学、缔创新学。作为集解体制,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汇集众家;
②择善而从。
就《论语集解》所集汉儒之注而言,孔安国、马融之注为古文系统《论语》,而包氏、周氏所注为今文系统《论语》,郑玄的注则综合古今为一体。因此可以说,《论语集解》开创了把汉魏古注揉成一书,把《鲁》、《齐》、《古》的著作熔合为一家的先声。
(2)《论语集解》是在有意转换汉学,开启玄学。
《论语集解》集中了汉魏七家注释,大体上都是汉儒的主旨。由此可见,《论语集解》一书的主体性质为儒学。但是何晏等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各家注释剪贴,而是精心地加以剪裁,甚至改易。有时甚至会舍弃他人之注而自己立意,并且常常掺夹玄言于微妙之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