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2. 大共名与大别名
【答案】大共名与大别名是荀子对概念的大小和基本种属关系作出的分类。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的关系,那么概念也应该有大小和种属的关系。荀子将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 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但这两级的区别是相对的。因为“共”上还有“共”可以一直推到最高最普遍的类概念——“大共名”。同样,“别”下也还有“别”事物的一个大类的名称叫做“大别名”。“大共名”为遍举,是从逻辑综合的角度而言的; “大别名”为偏举,是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而言的。
3. 竹林七贤
【答案】竹林七贤是稽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稽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4.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5.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6.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7.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8.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
9. 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0.简述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什么?
【答案】民胞物与出自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思想,被后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所广泛认同,并鼓舞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于水火,对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大其心,而去体认天地万物
张载区别了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主张大其心,而去体认天地万物。他认为“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大心的结果就是“性与天道不见乎有小大之别”。这是一种很高远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能“视天下之物无一物非我”。人由“气质之性”回复到“天地之性”即能够正确地理解宇宙人生,不为生死寿天所苦,不为贫贱忧戚所累,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这样就能胸怀宇宙,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
(2)《西铭》
张载将自己的这种理想生活和人生境界形成文字,即《西铭》。《西铭》解决人如何看待宇宙万物以及如何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以气为基础,将天地万物都统一了起来。
①人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天地就是人的父母,人民和万物就是我的同胞兄弟,君主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嫡长子,大臣就是辅佐长子管理家庭事务的宰相。从这样一种觉解上来看,人就会超越个人的利害,对道德义务有一种更高的意识。我们从事的道德活动,是对天地尽孝道而己。这样,我们就会超越富贵贫贱,保持一种安宁的心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宇宙尽义务的事业中。
②张载主张将儒家伦理现实化为人们生活的准则,不计较生活中的坎坷际遇,在有限的人生中,通过道德的自律与践履,超越自我,求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儒学的发展来看,张子的《西铭》说,己把儒家的境界形上学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