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826古代汉语与历史文化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术
【答案】心术是指《管子》四篇中提出的一套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方法。其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即统治者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与虚伪造作,治理臣民时要依据臣民的实际情况。如果君主心中没有私欲,那么其耳目感官就可以准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能够达到“无私”。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故《管子》曰:“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
2.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3. 竹林七贤
【答案】竹林七贤是稽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稽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4.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
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5.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6.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7.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8. 《庄子注》
【答案】《庄子注》是西晋玄学家郭象对《庄子》进行解释的名著之一。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但也汲取了向秀的思想,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庄子注》代表魏晋玄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它是出现在早期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理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气遭到崇有论驳难、批评后,因此它带有后期玄学的理论特点。《庄
子注》运用“辩名析理”的解经方法,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注重名理的解释,阐发其中的哲理。其中着重对“物各自生”、“独化”、“无待”、“自足其性”、“物安其分”. “内圣外王”这些思想进行了发挥,改造与发展《庄子》思想,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观点,使先秦道家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二、简答题
9. 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案】(1)小国寡民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与国家形态。《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对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2)无为而治方天下大安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小国寡民”恰好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对应。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赞同通过对人民控制的加强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主张尽量减少扰民,以达成天下大安之目的。
(3)道、德、仁、义、礼
老子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由“道”来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后一个阶段离“无为”越远,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也就越远。
(4)评价
“小国寡民”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构想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体现出老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反映出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与减轻剥削的愿望。“小国寡民”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10.“道通为一”
【答案】“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庄子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小然,无物小可。故为是举莚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
①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②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己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