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3. 以太阿屯说

【答案】以太阿屯说是清代章太炎早期哲学思想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他认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以太阿屯,反对谭嗣同将物质同精神的界限混淆,着重强调“以太”的物质实体性,认为以太是传播光的介质。章氏同时又认为“以太”实质上是“阿屯”世界万物都源于“阿屯”以及更细微的“以太”这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然而,章氏在后期否定这一“以太一阿屯”说,放弃唯物主义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4. 万物独化

【答案】“万物独化”是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独”指万物的个体; “化”指活动变化。郭象认为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万物独化,从本体论角度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观点; 从辩证法角度看,“独化”论又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5.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6.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7.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8. 柔弱胜刚强

【答案】“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小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二、简答题

9.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

(1)理物关系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但这个分不是剖分,而是万物各自享有规定自身之一理,“分”既表明物物之性“未尝不殊”但又统之以“天下之理未尝不一”在“分”中体现“理”

之广大精微。朱子用“月映万川”和“随器取量”二例来阐明理物关系。

(2)理事关系

朱子多把“理一分殊”之分读作份。因为事之所事及施事者,都与人密切相关,所谓事直接与人之性份、职份相统。这里的理一是道德原则的理一,而分殊则是在亲亲、仁爱的人间差别上以尽人之性的分殊。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综合以上两义之“理一分殊”其实都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10.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1.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趋势形成的难易程度。客观趋势造成了历史事件的形成,同时事件中又包含了客观的理。故言没有不表现为势的理,也没有不表现为理的势,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12.庄子的“心斋”精神修养

【答案】(1)“心斋”“心斋”是庄子提出的特殊的精神修养方法,在庄子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提出

气自斋”是庄了通过假托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对话来阐发的。《庄子·人间世》篇云:“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