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4中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2.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3. 生元说

【答案】生元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用来说明进化论的一种学说。他认为人类和动植物都是由生元构成的,生元也就是细胞。“生元”由无机物进化而来,因此把它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第二阶段。最原始的细胞有“知觉灵明”所以人才有聪明知觉。生元说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将细胞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同于人脑所具有的意识混淆,有物活论的倾向。

4. 一心三观

【答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即空观、假观与中观。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5. 性者,本始材朴

【答案】“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

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二、简答题

7. 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2)释义

荀子说:“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壹而静。”“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 “静”就是要做到不因幻想或假象干扰正确的认识。“虚壹而静”是指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8. 天命靡常

【答案】“天命靡常”是天命不是永久不变的意思。这种观念,在古籍中曾多次出现,如《诗经·大雅·文王》:“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在上古时代,“国命神授”的观念相当流行,“天命靡常”是针对这种政治神话,提出严厉的警告:“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中庸》)。由修德决定人是否能受命,这无异给政治权力一种人道的限制,代表了古代道德思想的一步重大的开展。

9. 简述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

道统说是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世系相抗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并将它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主线。

(2)内容

①“道统”是孔孟的仁义之道的传承。韩愈认为从尧开始就有一个历代相传的道,孟子以后都传道无人,更以孟子之后的道统继承人自居,要效法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来辟佛老。韩愈的贡献在于,为“道统”编织出一个传承谱系。

②他着重提出且论述了儒家“道”、“德”观。他认为,仁义道德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仁”是对人充满温情的关怀与热爱,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即博爱; “义”就是这种博爱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得体适宜; “道”就是由“仁义”出发向前走; 切实具备“仁义”同时达到自足自乐的境界即为“德”。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德”以“仁义”为内核,是释、老二教所缺乏的。即儒家的“道”之统。

(3)作用

①确认先王之道自尧开始,比佛教更早。

②强调儒家道统植根于中国本土,比佛教更正统。

③宣示儒家道统比佛教更权威。

(4)影响

①道、德具有确定的伦理内容,仁、义被赋予形上学的意义。

②儒家的形上学形态,开始由宇宙论转向以仁义为道德的本体论。

③“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10.得意忘象

【答案】“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指圣人思想; “象”指卦象; “言”指卦辞、艾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艾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艾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

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