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开发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简答题
2. 简要说明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答案】这三种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如下:
(1)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
(2)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 简述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
【答案】个性是“个体拥有的独特性”,指个体最能发挥其自身存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特性。个性化教育即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所以,构筑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必须将选修制度视为有机构成。
4. 夸美纽斯为什么非常重视教学的“直观原理”?
【答案】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直观原理,他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教学要从事物的观察开始,这是基于以下三个有力的理由:
(1)在感知之前不存在任何事物的认识,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
(2)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依靠感官的证明多于其他一切。
(3)感官是记忆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
5. 简述道尔顿计划的三项主要措施。
【答案】道尔顿计划的三项主要措施:
(1)“作业安排”,即为学生规定周密计划的学习任务,是个别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些任务以个别学生为立足点,学生按照作业安排,与教师签订学习契约(“工约”),等完成任务经检查合格之后,再接受下一个月的工约。学生必须完成所规定的课程才准毕业。
(2)“实验室”即学生的作业室。不同的学科设有不同的实验室,提供本学科需要的各类参考书目、实验器材等。实验室兼有自修室、图书室、教室的作用。每个实验室有1一2名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考核。
(3)“成绩记录”。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措施,旨在检验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度。帕克赫斯特设计了四种成绩记录表格,如教师实验室记录表、学生作业记录表等。
6. “教育性教学”的理念是什么?
【答案】“教育性教学”的理念是说,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育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否则,教学的教育性可能表现为“反教育”——违背教育目的。“教育性教学”还要求把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建立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品格教育就会流于虚妄。
7. 简要说明教育个体享有功能
【答案】(1)教育个体享有功能的含义
教育的个体享有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教育是生命中的最基本需要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人有双重生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种生命只是做人的物质基础,人要成为人,还要经历“第二次生成”,并且必须讲求“为人之道”,在自觉做人中才能生成为人。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因此,受教育对人来说,是生命中的最基本需要。
(3)教育的享有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一个人受教育越多,对外界必然性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转化为一种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或一种生产力,成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所以,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三、论述题
8. 请指出今天我们经常提到的“五阶段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并请论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五阶段教学法”是指“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它
源自于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在扩充与发展知识兴趣的过程中、在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中,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而“专心”和“审思”又分别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阶段,由此形成了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分述如下:
(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赫尔巴特又把这种教学称为“提示教学”或“分析教学”。本阶段主要是把新教材作静态的分析比较,意识主要专注于一个对象——新教材,故本阶段和“静态的专心”相对应。
(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赫尔巴特又把这种教学称为“综合教学”。本阶段开始发生观念间的统觉过程,新观念逐步被旧观念所同化,由此形成新的观念团。本阶段实际上是对新观念的动态理解,故与“动态的专心”
相对应。
(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统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儿童的“思想之环”因此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是更高级的综合教学,观念间的统觉过程进一步深化,本阶段实际上是指向于形成观念的静态的逻辑系统,故与“静态的审思”相对应。
(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把形成的系统化的观念应用于种种个别情境,新的观念体系进一步系统化。本阶段与“动态的审思”相对应。
以上是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教材所依循的心理顺序,因此也是教学所应依次进行的阶段顺序。赫尔巴特认为,不论教授何种主题,不论主题范围是大是小,都必须遵从这个顺序。
9. 试述教学方法的本质。
【答案】教学方法的本质是: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脱离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无法选择也不能理解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来达成。不能具体到教学方法的目标与价值,终究是一纸空文。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