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开发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简答题

2.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答案】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

(1)启动阶段。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课程变革计划被人们所支持,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便教育实践者理解与接受。

(2)实施阶段。兰德模式认为,成功的课程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社区环境,以及学校组织结构等因素。

(3)合作阶段。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3. 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以及存在的缺陷之处有哪些?

【答案】(1)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①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 ②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③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

④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 ⑤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

⑥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

(2)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存在的缺陷在于:

①过多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教师中心论”;

②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学科中心论”。

4. 简述泰勒原理中,关于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答案】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是由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

构成的。

(1)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2)“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

其中,由于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的决定因素,又是开发评价程序和评价工具的规范,所以,“确立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也正因为此,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5. 请简要解释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与以外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与以外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的区别在于,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是探究式、累积式的程序行为,学习者除了动机所推动的活动之外,不要求任何别的外部报偿。它所要求的报偿就是对该活动的出色的结果的满足感,或是对于活动过程本身的喜悦。而以外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是在适时地、有序地施以食饵和赏罚的条件下产生的有效的学习行为。一旦这种外部动机的学习如愿以偿,学习就停滞下来,缺乏累积式的持续性。

6.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

(1)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

(2)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①国际性领事于民族性。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个性,在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②民族性依赖于国际性。只有在与异文化、异民族的不断交往中,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本民族、本文化的个性才能不断完善。

7. 三种课程选择取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理程选择取向的关系是:不论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还是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才可能实现其相应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习者的经验的重要性,只不过他们认为学习者的经验只有被塑造为学科知识的水平或适合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才是理想的。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倡导“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

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否则,这些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论被学习者接受得多么有效,终究会对学习者的人格发展造成压抑和控制,而不是发展与解放。

三、论述题

8. 试论述多元智能理论。

【答案】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非常流行的有关智力的系统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他根据哈佛教育研宂所多年来对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不同文化知识发展及人类潜能开发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提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2)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

①分别是语言智能;

②逻辑数学智能;

③空间智能;

④肢体动觉智能;

⑤音乐智能;

⑥人际智能;

⑦内省智能;

⑧自然观察智能。

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例如,一名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以胜任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肢体一动觉智能,以帮助他将知识较好地传递给学生;需要具备人际智能来与学生、同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需要内省智能帮助他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儿童很早就表现出音乐智能的优势,而有的音乐家是在成年后才发现自已具有音乐的天赋。加德纳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 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

(3)加德纳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单纯依靠使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查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在社会上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从课程、活动、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教育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